广东党建:陈甬军、陈义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广东党建:陈甬军、陈义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陈甬军

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陈义国


习近平总书记2023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41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具体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 20243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准确认识新的生产力理论,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了根本遵循。

在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在讲话中提及十次“新质生产力”,足见其在广东2024年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分量,进一步明确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

关于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现代化设中由实践经验浇灌而结出的理论硕果,更是一次由生产力发展引发的思想跃迁,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三素协同质变的结果。具体而言,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和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更高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劳动者,削弱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物质条件。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其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任务,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在所有科技创新中最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但这类科技创新往往投入成本和不确定性更高,生成社会效益的周期也更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会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进一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广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有责任发挥“试验田”作用,发挥经济大省作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增长极的引领带动作用,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的新广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带动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强化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为产业链链长的主导作用,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在工业软件、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新型储能等方面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需要引领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广东要利用大数据、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传统产业生产、营销和组织方式,加速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产业全链条、生产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数智化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清洁能源利用和先进技术升级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和高端化发展。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优势,特别要以中央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培育未来产业,进一步强化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并以未来产业先导区、试验区、示范区建设为依托,打造未来产业先行地。

努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目前广东正处于技术革新浪潮的上升期,在国内处于优势领先区域,但与世界创新大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广东不仅要在关键技术上多点突破,而且要通过实现与已有制业基础的互促双强,带动产业转型,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型生产关系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二者之间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发展的。当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成为阻碍生产力进步的枷锁。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形成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基础。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有助于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要改革地方政府利益激励机制,破解市场分割,进一步加快市场薄弱领域的建设,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体系与结构,探索建设数据要素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素市场,注重统一大市场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的配套,激发统一大市场的活力。

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家精神是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发挥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配套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以及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仍是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广东要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政策体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对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集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广东党建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CPC 2024年第2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YQ1knKA1o8qTA8OFNsMNQ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7BnrKuVdO6y7zeD9hsb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