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从“古丝路”到“新丝路”抢抓物流业发展契机

王先庆:从“古丝路”到“新丝路”抢抓物流业发展契机


   为了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阳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首届阳江发展论坛于9月10日成功举行。阳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温湛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分别致辞,阳江市委书记陈小山最后作总结讲话。

  论坛上,我省12名知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为“十三五”时期阳江经济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还与阳江市领导、市直部门负责人以及县(市、区)有关领导进行了现场互动和热烈讨论。陈小山认为,本次论坛汇聚共识,聚焦发展,为谋划未来五年阳江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为新常态下阳江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该论坛由广东智库联盟、南方日报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阳江市委宣传部、阳江市社科联联合主办。据介绍,阳江发展论坛将每年举办一届,以打造有影响力、常态化、服务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战略平台。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创新驱动是阳江主要发展动力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连续30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但是在2013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连续放缓,从高速发展时期进入了中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未来我们要从粗放型、资源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内涵式的增长,要从拼资源和汗水转为拼创新和服务。

  经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经济结构,结构决定了功能,要靠创新来调整结构。同时要有发展动力,动力的转换是转型升级的标志。阳江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在创新上,因此要建设创新型阳江。欠发达地区更要注重创新,否则永远不可能赶上发达地区。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才能减小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等各个方面。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体制创新的主体是我们的党委和政府,要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来释放活力。

  阳江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首先要加大招商引资,要利用好外来资源为阳江服务,建立经济开放新格局。其次要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化,比如将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使农业跟观光旅游相结合,实现产业升级。阳江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政府要在软硬环境建设上下功夫

  阳江已经确定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定位:建设国家新能源基地、中国五金刀剪基地、沿海临港工业城市和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目标是很明确的。随着高铁、高速公路以及城际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阳江与珠三角地区形成的跨地区产业互动日益紧密。

  目前,阳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较高,在全省工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要看到,阳江提高投资效率的空间也较大。如何破解降成本的难题?

  这既要靠企业努力,也要政府出力。

  企业要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阳江要立足于现有的制造业基础,走差异化、集群化与网络化以及开放式创新发展,进而不断提高附加值的路子。

  在交通、通讯、绿化等硬环境全面改善的条件下,软环境建设已变得日益重要,阳江市在软环境制度建设上可加大力度,将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阳江民营经济活跃,2015年阳江国有企业260家,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1.5%,GDP增长率为10.5%,这意味着阳江经济增长主要靠民营经济推动,这跟软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密切相关。

  因此,阳江可制定软环境建设目标,向社会公布并作出承诺。谁能在这个方面先走一步,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先机。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加快开放引领 全面对接珠三角

  目前制约阳江全面对接珠三角的瓶颈,主要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从外部看,目前珠三角和珠江西岸各核心城市与阳江之间互为需求侧与互为供给侧的意愿还不够强烈。从内部看,阳江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城镇结构的开放度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双向开放,进一步拓展阳江的发展空间。

  对此,阳江应消除“甘当配角”的心态,更加主动地融入与广州、珠中江和整个珠三角的一体化进程。

  其次是坚持边界开放,一是打破行政边界。当前重点是推进阳江与珠海、阳江与江门南部以及阳江融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规划。二是打破所有制边界,稳定企业和群众的社会心理预期,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

  在交通网络方面,要加快经过阳江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尽早融入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

  在市场网络方面,要改变“阳江还是欠发达地区,只能发展低端产业”的认识,更加主动地对接珠三角。同时树立“欠发达地区更应该创新驱动”的观念,努力吸引珠三角新型研发机构、创投机构和科技孵化器到阳江建立分支机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细康:加快绿色发展 实现经济生态化

  城乡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99.5%,位居全国空气质量最佳城市之列;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旅游业成长为新兴绿色产业;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二位……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和“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阳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冲击也较大,阳江绿色发展也面临不少的挑战。如何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排放、交通排放等压力,需要未雨绸缪。

  一是实施发展空间和人口的“双移”战略,缓解发展的生态压力。如城市向南向海发展,人口分布需要同步迁移等。二是做好发展空间布局,上游发展为生态林业基地,中游发展为生态农业基地,下游发展为生态工业基地,出海口发展为生态海洋养殖基地。三是创新绿色发展制度,如实施漠阳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漠阳江流域水污染权排污交易制度。四是超前谋划环境基础设施,如完善生活垃圾尤其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心城镇及南部新城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至少要按超前30年来规划。五是建立生态经济化的阳江模式,实现资源价值的保值和生态资源与市场体系的连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董小麟:通过“山海联动”做大阳江旅游业

  研究阳江新一轮的发展,首先仍然要明确“我是谁”“我从哪里出发”“我凭借什么条件出发”的问题。因此,对阳江当前的发展优势,应该有深入的挖掘和充分的认识。

  阳江要定位为广东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壮大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支点,粤西地区对接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阵地,陆海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港口城市。

  要实现以上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必须实行“大产业、大交通、大市场”。对阳江而言,最大最有特色也最有效的抓手是旅游业。

  但是,总体上看,阳江旅游业贡献度仍然不大。阳江旅游发展山海联动的条件很好,拥有广东条件最优越的海滩,拥有广东良好的进山旅游的资源,有翠竹、林海与奇石相映成趣的东水山,还有国家地质公园阳春凌霄岩等等。所以,要把“山海联动”作为阳江做大旅游业、发挥消费拉动经济作用,实现阳江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考虑,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抢占先进制造业高地 避免“被低端化”

  对于缺少重化工业发展基础的阳江,要在粤西这一波爆发式增长中跟上发展节奏,只有在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广东高端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避免“被引领”和“被低端化”的地位,提高在与珠三角产业合作中的话语权。

  因此,阳江要积极参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基地建设,要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四大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一是完善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与杠杆作用,激发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全社会对先进制造业的投入。二是加快形成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如鼓励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研发机构在阳江设立分支机构,完善一批先进制造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检验检测及认证服务机构。三是保障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扶持重点企业用电、用油、用气。另外还要创新高端人才使用方式,强化人才智力支持。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李胜兰:以“互联网 ”思维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阳江的产业发展受到了当前经济环境的严重制约,亟待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及树立“互联网 ”的新型发展思维来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创新营销模式,探索互联网新媒体营销。例如对于五金刀剪行业,可以打造阳江五金刀剪电商特色小镇和阳江刀剪电商产业园。

  ――创新生产模式,实现“能源互联网”。基于新能源产业,运用互联网技术,连接能源生产端、能源传输端、能源消费端数以亿计的设备、机器和系统,再辅以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预测等技术,将全市的电网变为能源共享网络。

  ――创新融资模式,发展互联网金融。建立线上融资平台,增加企业融资的渠道。特别要关注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简化其审批程序,开辟专门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线上融资通道,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创新宣传模式,利用社交应用推广产品。例如对于旅游业,利用社交应用的渠道推广景点,鼓励消费者将旅游风景照片及旅游感想分享到微博及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少波:紧跟金融发展态势 积极利用资本市场

  传统的银行主导型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和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新常态,突出表现为风险配置理念和准则的冲突。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转换、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

  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金融服务将覆盖全社会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如农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弱势产业(如小微企业)和弱势地区(如偏远地区)。

  绿色金融理念和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因此,绿色产业将获得更多和更全面的金融支持。因此,当前我国金融发展态势对阳江的若干启示是:一要转变投融资理念,招商引资和充分利用金融体系并举,传统金融模式和新的金融模式并重;二是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无中生有和有中做大做强并重;三是创新融资模式,变后发为先发,政府引领与民间发力并重;四是打造绿色主导产业,实现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良性互动。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彭璧玉:阳江实施错位发展 做大做强临港产业

  近年来,阳江临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与茂名和湛江相差很大。当前阳江多数临港产业尤其是临港大工业存在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分散、集中度低、人才短缺等现象。

  对此,建议完善港口发展规划,全面推进阳江港口资源整合开发,合理利用宝贵的深水岸线资源,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力争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特色明显的专业化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

  其二,发挥阳江港等深水良港的资源优势,加强临港工业与茂名石化产业和湛江钢铁产业的对接,实现错位发展和互动发展,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产业,着力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产业集群。

  其三,以省市共建产业转型升级基地为依托,以工艺技术和工业设计为突破口,推动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等特色优势工业转型升级。其四,当前,阳江港的集装箱业务规模偏小,低于茂名港和湛江港。对于阳江港来说,要做大港口物流,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势在必行。

  其四,依托滨海新区优质的海滩和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滨海旅游产业集聚示范区,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具有南中国海洋风情的旅游目的地。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吴智刚:紧抓“一带一路”机遇 开展对外旅游合作

  阳江旅游资源特色与文化优势明显,如碧海银滩风光旖旎,海洋自然资源丰富,渔家风情闲适舒心,海丝底蕴厚重深远等等。

  展望阳江对外旅游区域合作,建议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上,一方面加快阳江旅游基础设施精品工程建设,另一方面,扩建合山机场,尽快实施“落地签”政策。

  在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方面,一方面推进两广十市区域旅游合作,另一方面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

  在充分发挥海洋优势方面,一方面创新开发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另一方面,实施科学旅游规划,形成旅游发展长效机制。

  在全面整合人文资源方面,发挥阳江人文资源优势,开拓文化旅游合作项目。同时挖掘“南海一号”文化魅力,借力“海丝”推进旅游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万俊毅:资源有限创意无限 推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阳江要崛起,可推动现代农业多链融合发展。以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打造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要素,产业、主体、目标高度融合的有机系统

  一是推动现代农业的目标融合。争取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二是推动现代农业的要素融合。现有资源配置机制使生产要素,尤其是其中的优质要素总体呈现从农村流向城镇的趋势,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投入要素的短缺。而经济发展规律和重城轻乡的制度安排使得社会各界形成重城轻乡意识,这种意识因代际传承而进一步强化,需要改变。三是推动现代农业的产业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加快实施全产业链竞争、全价值链整合和“互联网 ”。

  另外要推动现代农业的主体融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包括农业经营组织的单类型主体,还包括融合性主体,融合性主体更契合“新型”之义。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从“古丝路”到“新丝路” 抢抓物流业发展契机

  全国各地都在寻找各自在“一带一路”中的位置。无论“一带一路”,还是全国流通节点,为什么都缺席阳江?阳江古沉船的价值仅仅是文物与旅游?为何不把它变成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大契机?

  在新常态下,缺少流通和供应链创新的工业道路,是不能真正实现强市的。从“古丝路”到“新丝路”,希望阳江能在工业化后期,找到自己的模式和道路。无论如何,不能走珠三角部分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重制造、轻流通”的老路。

  至于阳江的旅游业如何实现商旅融合发展?个人认为,世界所有发达的旅游城市或地区,人流只是保障,只有商流才能真正带来财富。商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才是王道。

  因此,我认为阳江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总体战略定位是:粤西区域性现代商贸流通中心,面向西南的粤西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阳江港和阳茂铁路,分流和吸引湛江港、高栏港等港口的货源,逐步形成广东沿海八大港口群之一,进而成为辐射粤西、影响广东甚至东南亚的物流配送中心。

  撰文:王俊峰 杨世华 冯兆发 陈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