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供给侧改革与供应链创新

王先庆:供给侧改革与供应链创新


  近年来,国人出国旅游时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日常用品,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国人对消费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居民消费需求正在转变、升级,对高品质消费品需求增加,而过去多年形成的生产能力已不适应变化的需求,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经济领域的高频词汇。作为经济大省和创新驱动前沿阵地的广东,制造业端的供给侧改革更是势在必行。

  案例

  私人定制走俏凸显消费转向体验需求

  产能过剩消费外流折射有效供给不足

  最近,笔者走访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的一间厂房时看到,一台机器正在快速裁剪一条牛仔裤。短短18秒,私人定制的印花牛仔裤裁剪完毕,而人工裁剪需要30分钟到1小时。

  这台机器正是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这家传统代加工服装公司通过转型升级成为智能制造私人定制服装企业,完成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在传统服装行业频现“关店潮”的大环境下实现逆势增长。

  创始人樊友斌告诉笔者,因为库存积累和销量锐减,一些同行倒闭了。据樊友斌介绍,该公司成立后主营业务一直是代加工出口,但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装制造加工行业深受影响,公司成立第一年,出口订单量下滑明显。他在统计合作客户订单时,发现有一家客户订单量仍实现3倍增长。

  “我仔细查阅订单详情,原来这家公司只做大尺码牛仔裤,私人定制的企业在当时几乎是特例。”捕捉到个性化服装的巨大商业潜力后,樊友斌立即调整公司方向。2009年,爱斯达全面转型,专注私人定制牛仔裤,远程即可完成个性化定制。2009年转型至今,公司销量每年保持近60%的增长速度,2013年产量高达180万件。

  上述企业的转型,实质上是消费端需求升级倒逼所致。从消费市场来看,随着“80后”、“90后”新消费力量的崛起,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低层次功能性需求已升级到体验性需求,他们需要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需求。爱斯达正是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满足市场个性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销量,进而减少库存。

  在很多消费领域,并不是消费者手里没有钱,而是供给跟不上。

  中国不缺消费潜力,在刚刚结束的阿里巴巴年货节,集中售卖的5日时间,中国消费者共计购买21亿件年货商品,相当於全国民众每人购买1.5件年货。其中,70%订单通过移动端完成,15%订单来自农村地区。年轻消费者仍是年货消费主力,“80后”和“90后”消费者合共贡献81%的订单。

  在全球范围内,近年来国人在境外“买买买”,出手大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另据财富品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2015年境外奢侈品消费将达到9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2%,这约占到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的78%。

  中国在展现消费潜力巨大的同时,暴露出国内供需不平衡问题。

  “现在是消费需求已经升级,但产业升级没有跟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品牌管理专家卢晓向媒体表示,改进中国产品需要走精品发展路线,走高附加值,打造品牌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模式。

  “供给侧改革”和消费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加快去库存。广东家电生产企业美的集团,就是通过主动在“供给侧”改革,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巨变时代我们必须快速转身,否则就会落后。”美的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美的早在2011年年中就开始转型,改革效果在2015年财报中得到很好体现。2015年前三季度,美的实现营业总收入1120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10.12亿元,同比增长23.0%。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第三季度存货下降43%,是2013年整体上市后的最低水平。美的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完全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库存等要求。

  据美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美的构建两层四级的研发创新体系,负责前沿技术研究、基础技术研究、个性技术研究和创新平台。其中,产品开发研发投入占到每年集团总销售收入的3%―5%。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指出,目前家电业库存居高大部分原因是厂商的生产与消费者需求的偏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将促使家电企业进行迭代开发,避免产生大量库存。

  分析

  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

  “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去解决它,在激活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创新供给。”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看来,创新供给,释放消费潜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那么,广东企业如何创新供给?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有效供给?

  “企业创新最主要的是要实现自我的突破,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实现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列席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时指出,“如果我们能打造出好产品,为什么中国人要出去买马桶盖呢?”

  据格力负责人介绍,格力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数年来,格力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数控机械手、大型自动化线体、空调自动化生产设备等10多个领域,超过100种产品,拥有70余项设计专利。

  同样在技术研发和满足消费需求方面发力的,还有美的。美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美的近年来持续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升级,这种关注和投入力度是空前的。“‘双11’当天,美的在天猫平台销售的智能电饭煲10分钟秒杀1万台;535升智能对开门冰箱15分钟就售出12000台。”用产品创新满足和创造需求,这也是供给侧改革所强调的。

  除了技术创新外,高品质、优秀品牌亦是国人消费升级后的新需求,这从国人境外“买买买”就可见一斑。德国进口的RECARO儿童汽车安全座椅、德国博朗剃须刀等均成为当前“网红”、爆款,为国人热追,前者是德国当地具有百年历史的品牌,专注儿童安全椅生产;后者亦有95年历史的小家电企业,其研发生产电动剃须刀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

  由此可见,企业通过自身产品质量提升,将产品质量做到极致,亦能改变供需错配,帮助很多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广州番禺一家转型制作精细医疗器械的企业,员工不过百多人,年销售过亿元。此前,该企业主要生产木工所用的钻头,2008年时该企业转型专攻精细高端的外科手术用品,包括骨科、牙科所用器具、手术物料。笔者在现场曾看到,该工厂包括生产全程标准化操作,甚至连一个小工序也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故质量过硬,产品误差小,每年均能固定接到很多海外订单,不愁销售。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核心是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改善供给侧体系质量。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供给侧体系质量提升的主要路径。”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指出,供给侧质量的提升主要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质量的固有特性的持续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基于技术进步而实现的质量固有属性提升,是产品能够创造新的需求的基本前提。”

  问道

  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提升企业家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可主动出击

  清理高库存、产能过剩、处置僵尸企业……去年以来,政府多次重申和强调,要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退出,促进企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回升。专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就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那么,作为供给端的企业主体来说,如何主动改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避免被淘汰命运?专家指出,全要素生产率所包括的人力资本、企业家能力、质量提升等要素,企业均可通过自身努力来完成。

  首先,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人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支撑,而劳动力的素质对企业的供给侧改革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低成本劳动力大量供给条件的消失,倒逼企业从单纯依靠劳动力数量的投入转变为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指出,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有助于技术进步效应的更大发挥,提高企业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错误,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退货率高、损耗大也会加大成本压力。”

  他认为,由高的人力资本所带来的更高的劳动报酬能够提升劳动力的工作激励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更进一步地提升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提升和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可有效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供给侧质量提升的压力。

  其次,企业家加快培育自己的质量战略能力。随着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依靠政策空间来获得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应该更多依赖企业自身的经营创新。

  “广东企业家在产品创新这一核心能力上还存在着较大不足。”据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四家顶级高校、研究机构联合进行的《广东制造业调查报告》称,企业家能力主要反映为产品更新周期,一般而言,企业家创新意识越强,产品更新速度越快。据调查,广东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平均更新周期为474天,其中小型企业的产品更新周期最长,达551天。

  调查还发现,占总数60%以上的50、6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由于经营模式的路径依赖而呈现出明显的创新疲劳。50、60年代出生企业家群体所在的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分别为0.85%和2.15%,较70年代出生企业家分别低了14.78和13.48个百分点,平均利润率也分别低了0.91和1个百分点。

  专家建议,包括政府和企业自身,都应加快提升企业家的质量战略能力,采取切实有效的硬措施,全面实施“企业家质量战略工程”,提升企业家适应转型升级的战略能力,以企业家为中心形成企业的质量主体地位。具体包括,企业家主导的质量需求能力、质量管理向质量创新升级的能力、质量大数据应用分析能力、质量信号传递能力、质量文化锻造能力和质量政策治理的应用能力。

  此外,作为供给侧主体的企业,他们提供的产品服务质量构成供给侧体系质量的基本内容。因而,提高供给侧体系质量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具体的微观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而提高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供给侧体系质量提升主要是指建立一流的企业标准,不断降低资源消耗;积极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溢价;大力推动国际市场认证,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能力。企业真正建立起质量竞争的内在激励,促使企业从低质低价的低水平均衡向优质优价的高水平均衡转变,支撑供给侧体系质量显著提升。

  “通过供给侧改革倒逼企业转型,质量创新是普遍性路径,它必须贯穿于生产、研发、销售、服务整个生产链条。”省质监局局长任小铁强调,当整体经济高速度增长时,总需求旺盛,企业获得由规模而带来的利润;而当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时,总需求减少,企业产能大量过剩,导致利润的减少或陷入亏损。要改变这种企业盈利模式,就必须从根本上使企业从“速度盈利型”转变为“质量盈利型”。

  ■专家解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目前,广东正处在从传统的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向质量效率型转变,最核心的还是怎么去进一步优化资源的配置,企业要素的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怎么去实现?资本、制度、创新、质量等方面都可以协同推进。

  深圳创新驱动做得很好,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金融对实体经济、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大。深圳有很多风投公司,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无人机、生物制药等支持力度很大,鼓励企业大力加强研发、提升产品质量。我们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通过引导让这些资金去支持创新。另外还在制度层面很重要,如何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减少行政审批环节,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的动能。

  目前产业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进一步进行产业融合,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用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制造、智能家居都是一个大的趋势,对我们国家转型升级也是一种机遇。正是出现这样一种的工业革命,特别是中国面临新的产业升级转型,虽然我们的环境挑战很多,但机遇也很多。

  在这轮中,广东企业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以前粗放的要素型增长向技术驱动、创新型模式进行转变。这也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发展是有路径依赖的,转型升级需要过程。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

  质量创新应加大对供应链两侧的创新

  过去我们关注的需求侧是怎么去扩大出口,怎么去刺激消费,怎么增加投资。但很多传统企业在当前情况下生存有些困难,如何通过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改善,增强实体经济的生存能力,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意义。

  广东在“供给侧”改革方面在全国来说,是做的是比较好的,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都在做质量创新。现在的创新,应该要加大对供应链两侧的创新,其次要在商业模式上多一些创新,通过并购重组、结构优化去获得更好的效益。

  在产学研方面,广东是发展比较早的,10年前广东就推出了对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措施,各地企业和高校都签订了协议。珠三角大部分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他们本身没有科研力量,依靠外来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从而获得生产扩张和技术进步。

  以美的、格力等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业龙头企业,如何在“供给侧”改革中发光发热?第一,朝着智能制造方向提升;第二,互联网+,把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融合发展;第三,企业从单一的生产型企业转型多元化、供应链管理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