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城乡一体化催生农村消费新格局

王先庆:城乡一体化催生农村消费新格局


     农村消费格局近年来悄然变化:农村居民网络购物大幅提升;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成为农村居家标配;农民品牌意识提高。专家认为,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以及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改善和信息化工程的推进。

  有专家建议,今后需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入手,提高农民消费能力,从金融支持角度出发化解农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手化解制约农民消费的不确定性。

   有资料显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网上购物大幅提升。提起网购,惠州市博罗县石坝镇黄山洞村村民刘伟权不陌生。“一年中在网上购物起码有七八次,都是孩子在操作。”

   “现在社会发展了,城乡市场货物充足,淘宝上样样俱全,只要动一动手指,所购货物就能送到,不但方便,而且价格还会便宜一些。”刘伟权说。

   淘宝网2013年发布的《县域网购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县域地区有超过3000万人上淘宝购物。从网购次数上看,2012年县域地区人均网购54次,超过一二线城市人均网购39次。该报告还显示,线下知名品牌在县域的消费能力更高。该报告抽取了天猫上44个品牌的数据,有32个品牌的县域地区用户人均购买金额高于一二线城市,其中包括雅诗兰黛、耐克、优衣库、倩碧等。

   专家认为,农村消费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显著提升;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改善以及信息化工程的推进。

   “农民的消费能力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这几年农村的消费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在缩小,主要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鲁云说。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

   同时,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城乡市场得到有效链接,夯实了农村消费快速增长的基础。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近年来,随着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 “农家店”,这一工程在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物流体系的成熟。

   物流公司的触角也不断向边远农村延伸。顺丰、申通等物流公司已经能在沿海地区的农村覆盖。“物流体系的通达对县域地区的消费者来说意义更大,这不仅仅是购物便捷,而是与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同等待遇和机会,这意味着他们不必奔波到一二线城市购买商品。”王先庆说。

   即便农村的消费格局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长远看来,制约农村消费格局进一步优化的因素仍然存在。

   专家认为,进一步优化农村消费格局,应从持续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入手。

   首先,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在消费市场上的支付能力,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滞后于城镇居民,这从整体上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阻碍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因此,农村消费结构要优化,关键在于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

   其次,流动性约束即信贷约束的存在,是造成我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对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产生制约性的间接影响。因此,降低农村流动性约束,强化农村消费市场的金融支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与城镇相比,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相对滞后,贷款难、手续繁杂、担保难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村居民的大额消费和投资需求,比如,购买农机、翻新改造房屋、购置新房等难以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得到满足,导致不少大额消费和投资需求,长期受到抑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雯丽说。

   张雯丽建议,进一步统筹推进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投资与消费信贷产品的多样性与适用性,开发与农业生产需求相匹配的贷款品种,特别是重点拓展建房、购房、教育、嫁娶、医疗保健、消费品购买等生活需要贷款以促进农村消费。

   第三,社会保障二元化,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专家认为,我国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减少人们的“预防性储蓄”,这有利于刺激消费。因此,建立健全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加快建立并健全包括农民工、失地农民在内的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对启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