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商业街改造要注重特色营造和品牌建设

王先庆:商业街改造要注重特色营造和品牌建设


大视点�

江南西“步行”行不行?

道路本身及商圈条件已成熟,民众商户专家均充满期待

  江南西路是海珠区传统的商业中心,商业氛围浓厚。符超军曾亮超摄

  江南西商业圈是海珠区发展最早、最成熟、规模最大的商业旺地。20多年来,江南西商业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先后获得了第一批“全国购物放心一条街”、“全国维权打假消费者满意一条街”、“全国商业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中共海珠区委在十届二次全会报告中提出:“将江南西商业圈逐步打造成为上档次、上品位、上规模的商业中心,满足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让海珠人可以在海珠享受高档次的消费环境和高水平服务。”

  如今广佛同城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此大背景下,备受瞩目的江南西路地下商城―――江南新地(一期)将于4月29日正式营业,给江南西商业圈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建设江南西路步行街是海珠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共同心愿,海珠人要通过建设江南西路步行街,弘扬传统商业,提升购物环境,使其成为海珠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江南西路打造成为时尚之都,“留住‘河南人’、吸引‘河北人’、争取珠三角人”。

  2009年1月,江南西被评为“国家示范性商业社区”。2月25日,江南西商业步行街可行性研究报告汇报会在海珠区区政府会议室召开。副区长毕锐明及发改委、建设局、规划局、工商局、交通局及街道办等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听取课题组汇报总结,并进行意见交流,意味着商业步行街进入规划及实施阶段。

  课题组负责人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江南西改造商业步行街条件基本成熟,“改造的重点和难点是商业街的特色营造和品牌建设”。他提出,江南西要以“地下商业步行街”的概念来带动人气,然后逐步推广到地上,从而打造广州市首条购物休闲一体的步行街。近期的工作重点是解决人车分流、住改商、停车场配套建设等主要问题。为此,海珠区近期将成立“江南西商业步行街建设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江南西商业步行街的建设。

  江南西路基础条件有利于打造步行街

  开发建设商业步行街,道路的基本状态是首要条件。综观世界上成功的步行街,其黄金长度大约在600米左右、宽度20米至30米。北京的王府井、武汉的汉正街、香港的通菜街、美国的第五大道等相当多的著名商业街长度大致都是如此。“太短、太窄不易形成商业氛围,太长、太宽会让消费者体力耗费过大,从而抑制观赏购物的欲望。”王先庆如是说。

  江南西路地处广州市西南部,位于海珠区西部居住区,全长850米,宽约20米。江南西路两旁有紫金大街、紫丹大街、紫龙大街等9条支街,外围有工业大道、宝岗大道、江南大道等纵向主干道,以及宝业路、南田路、昌岗路等横向道路,地铁2号线以及30多路公交线路途经此地,交通方便程度完全可以满足步行需求。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江南西路已成为海珠区传统的商业中心,是该区域最繁华最高级的零售商业代表,坊间有“河南的北京路”美誉。据不完全统计,江南西路两旁现有店铺230家,商业建筑总面积约13.6万平方米,不仅集中了各种潮流时尚店铺,还汇聚了广百新一城、润汇大厦、名店城、江南新地等多个商业巨头;同时还是美食天地,有多家品牌中西餐馆、酒家、水果店,可谓中西兼有、高低兼顾。此外,还有工行、建行、农行、交行等多家银行和证券机构,以及多家美容美发品牌店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

  江南西商圈商业氛围浓

  根据《江南西路商业步行街可行性研究报告》,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江南西路为首,联合江南大道、宝岗大道、工业大道等新兴商业群,构成了广州市内一个全新的商业圈。它与珠江北岸的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和天河商圈遥相呼应,形成广州商业四分天下的现有布局。

  据海珠区经贸局介绍,江南西商圈以江南西路、江南大道、宝岗大道等为主干,以地铁2号线和8号线为依托,汇聚了广百新一城、摩登海购百货中心、万国商业广场、信和广场、保华广场、家乐福、国美电器、婚纱一条街等多个重要网点,已形成浓厚的商业氛围和服务配套设施。

  随着广州城市商业中心的扩散和“南拓”战略的深化,近年来,江南西商圈周边产生了不少新兴的楼盘,加上原有的住宅小区,不仅商圈内人口成倍增长,而且荔湾、越秀等地人口移入,使原有人口格局更具活力。据统计,江南西商圈有人口近40万,是海珠区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民众商户期待江南西早日“步行”

  记者向江南西路不少商户了解到,尽管建设步行街可能会带来短期的影响,但从长远考虑,他们还是发自内心地支持的。在名店城经营潮流服饰的杨小姐告诉记者:“在这里已经有了固定的客群,他们不会因为封路就不来消费,步行街建成后市民购物、休闲就更方便了。”杨小姐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商户的想法,一些商户还表示,“希望步行街早日建成,为‘河南’的营商环境带来更旺盛的生命活力”。

  记者特意到刚刚试业还不到一个月的江南新地了解情况,商户们也对步行街抱有很大的期待。“其实我们这里已经是‘步行’了,只是在地下而已,如果地上建设步行街,无疑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流和游客。”一位店主告诉记者,“建设期间对我们的影响应该不会很大,因为顾客可以通过地铁直接到达。”

  一旦江南西要建步行街,将对周边的居民出行带来一定的影响。采访中一些居民表示,希望政府部门做好提前公告,建设期间尽量少封路、加快工程进度,将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减到最小。“与长远的利益比较,这些短期的困难我们都可以克服。”江南中街的一群街坊对记者说。

  “步行”前预留足够停车位

  由于步行街需要足够的人流量,但又不能行车,因此对交通便利性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四通八达的出入口、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清晰的交通指示系统,而且要停车方便。停车是否方便以及停车位能否满足需要,关系到步行街的整体物业形象和周边交通状况的好坏。

  据了解,目前江南西路周边有杏园、紫玉等14个停车点、1000多个停车位。但由于周边居民楼密集,私家车拥有量比较大,加之规划停车场较少,因此该路段停车位紧张的局面仍然存在。

  对此,海珠区、江南中街已经把“江南西商业圈路网改造、优化出行环境”提上了议事日程,区主要领导亲自带着街道主要领导与市交警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一是鼓励企事业单位将闲置空地改建为停车场,预计可以提供300多个停车位;二是利用围院小区的小巷、空地设置临时停车点增加200多个停车位;三是建议上级部门对路网进行改造,通过扩建万松路、打通南田路与杏坛市场道路,使车辆可以直接通过内环路分流出去,减少江南西的交通堵塞。

  建言献策��区政协常委、民革海珠区总支部主委黎明:

  建设江南西商业步行街可分三步进行:一是先以现在的江南西路为试点,开始时在周六、周日和长假时段进行;二是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再延伸到晚上进行;三是全面实现全天候步行街,成为继广州市上下九、北京路的第三条商业步行街。

  区人大代表黄立山:

  迎春花市是展示一个区整体形象的极佳机会,属于一年一度中最具统一性、集体性、影响力的盛事。将每年的迎春花市放在江南西路,这是带动人气,提升江南西路知名度的绝好方法。

记者点评

    以质取胜服务广佛


  广州传统商业布局在珠江以北,“河南”人到“河北”去购物是几十年来的习惯。正是这种地理分布,使得江南西商圈的核心辐射范围比较小,基本上局限于东晓路以西、昌岗路以北、珠江以南,甚至有些客村以东的海珠区居民还没有到过江南西。

  如今,随着广佛同城、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海珠区迎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与此同时,江南西也不再仅仅是海珠区的江南西了。按照区有关领导的说法,海珠要扩大商圈影响力、服务广佛同城化,积极配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广佛同城化为契机,发挥江南西路地处广佛地铁沿线的独特地理优势,加快推进江南新地商城发展,提升江南西商圈综合竞争力。

  如何提升商圈综合竞争力?笔者认为,首先要壮大商业圈的规模,以大容量赢得知名度。从地图上看,江南西路与宝岗大道、江南大道形成H型,联合南田路、昌岗路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圈,真正发挥商业街的价值潜力,提升海珠区在广州的经济地位。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档次,以高品质赢取美誉度。综观国内外著名的商业街,都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江南西这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记得两年前海珠区曾组织对江南西商业圈进行“会诊”,来自商界、学界、政府、民间的多位人士不约而同地认为,江南西商业街定位不明确,并探讨达成“应该以文化凝聚人气、增加财气”的共识。

  其实,江南西商业圈周边并不缺乏历史文化氛围:十香园、邓世昌纪念馆广场、海幢公园、海幢寺、晓港公园、广州美术学院等,如果能形成“商业+旅游+文化”的格局,打造亦商亦游、商游结合的经营特色,或许对全盘推动江南西商业圈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可通过一些具有商业味道的文化活动,如组织讲座、举办水果节、艺术节、组建VIP俱乐部等,既为商家带来无限商机,也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享受,可以进一步挖掘江南西的增值潜力。

  他山之石

  湖南路湖南路位于南京市城区的西北部,全长1100米,聚集了大中型商场、服装、餐饮、金融等单位350多家。是古城南京集商贸、金融、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现代文明商贸中心。

  南京路南京路是上海市内主要商业中心之一,东起外滩,西抵静安寺,全长5.5公里,过去曾被称作“十里洋场”。南京路是上海最早的一条商业街,云集约600多家商店。

  江汉路江汉路位于汉口中心地带,全长1600米,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江汉路遗留13幢近代优秀历史建筑,是武汉20世纪建筑的博物馆。

大观点�

    江南西必须也必然崛起


  江南西商圈正在快速崛起!

  它的崛起,既是整个海珠岛发展的必须,也是广州商业格局进一步完善的必然。

  长期以来,海珠区作为广州的工业聚集地,没有形成浓厚的生活气氛,商业发展较为缓慢。然而时易势移,海珠区逐步从工业区向住宅区转变,“住在海珠”已成为广州新潮流,区内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外来白领和中产阶层在此聚集,区内消费力步步提升。因此,无论是要应因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的变化需求,还是要强化岛区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力与聚客力,都迫切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江南西商圈来支撑,这是其发展的内在必然。

  一条成功的商业街,对于一个区域意味着什么?除了实打实的税收、就业种种硬指标外,它更是一张名片,生动地彰显着都市的繁华、民生的便利、管理的先进,承载着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商业资源交相辉映的魅力,体现着区域经济的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也正因为如此,打造江南西路商圈是历届海珠区委、区政府的共同心愿。今年,海珠区政府适时提出,要将江南西路商业街升级改造为商业步行街,并向外延伸,目标是打造成“河南”地区最大的时尚购物区―――江南西商圈,既留住“河南人”,又引来“河北人”甚至“珠三角人”。

  有道是商业街“无大店不稳,无小店不火”,江南西要提升人气,除了广百新一城这样的商业龙头进驻外,还必须拥有多层次、多业态的商业模式。发育良好的商圈就如同一座大森林,除了参天大树等大型灌木林外,还必须有乔木、杂草,共同生存、相互补充才是合理、均衡的生态环境。

  商业街的特点是以板块性质吸引人群、拉动消费,而目前江南西最为欠缺的恰好就是整体效应。如何为需求多样化的消费者设计合理的购物路线、消闲路线?如何通过绿地、街头雕塑、休闲带等的设置搭配,营造出亲切、舒适、宜人的氛围?如何塑造、彰显商业街的历史文化底蕴?种种整体效应的营造和提升,需要的是政府和企业的密切配合,单纯依靠哪一方都难以实施。近期将成立的“江南西商业步行街建设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可望在商业街的专业策划、网点布局、对外宣传、环境改造等诸多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跳出海珠来看海珠商业,我们会发现,从广州商业发展的整体格局来看,全城商业中心自西向东延展的结果,顺应了广州城市发展“东进”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广州的“南拓”步伐,目前基本还只是停留在基础设施和生产力骨干项目的布局上,对广州一直以来赖以“立城”的商业,却基本上还是空白。随着广州城区人口的大量南移,海珠区本身的商业需要就很大,更何况还要担负城市发展轴心南移的重任,一个强大的江南西商圈,对于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意义非凡。

  有一种观点认为,广州市商业中心伴随城市中心的东移而东移,海珠区的商业中心相应也会加速东移,随着客村―赤岗商圈的兴起,江南西商圈欲扩大成长空间将更加不易。然而,正如新的城市中轴线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旧的城市中轴线必然没落一样,东部商圈如日中天,并不等同于西部商圈必然日落西山。相反,随着公共交通、市政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像江南西这样新旧融合的商业街,如果不断注入新元素、新活力,依然可以焕发出更加隽永的魅力。

  况且,作为新兴的城市中心区,海珠区显然不会仅仅需要一个商业中心。畅想未来,在珠水之南,江南西商圈与客村商圈交相辉映,除了与珠江北岸的上下九、北京路遥相呼应外,更可在承接天河商圈的同时,依托广州新地标―――电视塔打通琶洲会展经济带,令千年商脉延伸至番禺沙溪、洛溪,一路向南。果真如此,不仅将令区域商业辐射力、聚客力呈现倍数增长,宜居宜商指数大大提升,而且将在更高层次上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果真如此,这必将为政府和居民所乐见。谭亦芳

大变革�

    工业大道历史变迁


  工业大道位于海珠区西部,全长5540米、宽40米,是一条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的主干道。全路由工业大道北、中、南三段组成,北起人民桥南端凤安桥,南至石溪涌接南洲路。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河南”郊区被规划成为重点工业区,包括广州造纸厂、广州重型机械厂、广州造船厂等3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陆续在此扎根,形成规模宏大的工业区,贯穿这一区域的主干道也被命名为“工业大道”。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的调整,工业大道的老国企陆续经历了转制、搬迁,有个别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企业甚至停产倒闭。现在,工业大道沿线仍在运营的有广州造纸厂、味精厂、光华制药厂等为数不多的国企。

  如今,一座座新型楼盘拔地而起,鸟语花香的绿化小区取代黑烟袅袅的大烟囱。据不完全统计,工业大道附近分布的大小楼盘达20多个,是广州市一条著名的“宜居大道”。

  工业大道见证了广州的工业历史,也见证了广州的城市发展,社会各界人士多次提议,应利用腾出来的厂房建设“广州工业博物馆”,将虎头牌电池、华南缝纫机、飞人缝纫机、五羊自行车等一系列记录广州工业发展的实物收入博物馆。

  统筹谭亦芳

  撰文本报记者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