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商务部公布新规服装尾货经营有法可依

王先庆:商务部公布新规服装尾货经营有法可依


     2008年12月4日,商务部颁布了我国首部《尾货市场经营管理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规范》明确了尾货及尾货市场的定义,对假尾货市场给正货市场造成的冲击,以及尾货市场无序经营等问题进行规范。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出口大国,这就决定了它更是一个尾货的大国,因此国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尾货这一特种市场的发展,对生产商及贸易商都大有裨益。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内流通领域专家、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教授,请他谈谈我国目前尾货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问题。

 

    王先庆教授指出,尾货市场在国内仍属发展初期,是近一两年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目前国内对尾货的定义都有比较一致的共识:即指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产生的,在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库存积压产品,包括企业订单外生产的产品、由于某些原因取消企业订单的产成品、在流通过程中销售剩余的商品。毫无疑问,尾货不是用过的旧货,也不是假货、伪货,更不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他介绍,目前在国内的尾货商品中大约有60-70%是服装,其它的还有电脑、家具、装饰品、玩具、建筑材料、办公用品等等。记者了解到,服装之所以成为尾货的主要商品,是由我国服装制造的特色决定的。国内的服装业来料加工占很大比例,为确保生产足量的合格产品,国外品牌的来料配给量会大于订单要求。加工厂家在按订单交货后,会有部分剩余产品,这就形成了尾货;另外,近年服装出口反倾销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服装加工企业订单不能顺利出关,只能转为内销,从而也产生大量的尾货;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由于产品转型、经营不善、生产过剩或者流转方面等原因,许多服装企业会产生库存品,这也构成尾货的来源之一。除生产环节之外,流通环节也会有卖不出去的产品,经一段时间积压就形成尾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服装加工业每年的生产量达数十亿件,根据一批服装原单生产中大约会产生3%至5%尾货的比例来计算,每年的尾货量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国尾货市场虽然历史很短,但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在2007年之前,这个阶段是有尾货贸易而没有专业的尾货市场,尾货多数以一对一的形式自由贸易;2007年北京天兰天尾货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在全国各地逐步建立的多个尾货集散中心,标志着国内尾货市场的起步及迅速发展;进入2008年之后,随着市场的不断优胜劣汰,以北京、广州、常熟等地为主的规模化尾货市场逐步走向正规化和多化元,尾货市场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发展。但无论是哪一阶段,尾货市场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规范来进行约束,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尾货市场就是廉价与低档的代名词。对此王教授表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制造业普遍出现过剩的时候,尾货市场就逐渐形成,这是市场成熟的标志。但要特别强调的是,尾货市场与旧货市场一样,均属特种行业,不是谁想开就开,绝不能盲目发展,政府与行业都要有一定的制度去规范其发展。因此他称赞今次商务部出台《规范》是非常及时,对于引导刚刚兴起的尾货市场向规范化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据悉,新公布的《规范》将尾货市场定义为“为从事尾货交易的买卖双方提供经常性的、固定的、具有配套设施和相关服务的场所”。它还对尾货市场的经营环境、选址要求、主体建筑、经营管理、商品陈列、进货管理、商户管理、交易服务、市场信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例如,要求尾货市场与正货市场应在空间上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冲击正货市场,以及限制打着尾货旗号,并非真正经营尾货的商业行为。

    王教授最后表示,政府加强对尾货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一定会促进这一新兴市场的良性发展,可以预期,未来几年尾货市场在国内会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经营也越来越专业。尾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制造业,特别是制衣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有了尾货市场,经营者对库存的掌握会心中有数,对库存管理更科学,对服装定价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