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专访:东莞农批亟待提升竞争力

王先庆专访:东莞农批亟待提升竞争力


组织化程度过低是突破的最大障碍

樟木头粮油市场辐射深圳。本报记者何建文摄

组织化程度过低是突破的最大障碍

樟木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初具规模。本报记者何建文摄

组织化程度过低是突破的最大障碍

东莞农批市场全景图

  据统计,东莞共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4个,建筑面积达到了1248000平方米,面积为全市专业批发市场之首,年交易额1907003万元,仅次于塑胶市场,排列第二。

  东莞的专业批发市场呈现出与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尽管农批市场与东莞的工业发展没有直接联系,但间接服务于工业发展,成为东莞流通业转型的重要标志。东莞农批市场已经与纺织服装、家具以及电子产品等并列为东莞最主要的几大类专业批发市场。在此当中,农批市场的纵向发展过程、当前的现代水准、市场辐射面、竞争力等问题,值得业界关注。

  资本市场的设想

  “我一直都很希望看到东莞成立一个大京九股份有限公司,对东部已形成的农批市场进行资本改造。以提高东莞农批市场的整体知名度,使其成为真正意义的集散中心。”广东商学院流通研究所所长王先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然而对于这一美好的设想,王先庆教授也还是持有保守的态度,“关键还是要靠政府的推动力,企业面对这样跨区域的整合时,有时候会表现出惰性,有时候也确实无能为力。”

  目前,困扰着东莞农批市场发展的一个问题主要还是管理上的薄弱,受到管理能力以及房地产开发模式的限制,市场培育推广力度不够。多数市场只有一个管理处,而其主要职能也仅限于一般的物业管理和场内基本交易秩序,不少市场管理机构只是把自己定位在市场管理者或物业管理者,而不是市场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

  而依据现代化的方式管理农批市场关键依赖企业的合作、服务以及突破意识。目前一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在集贸市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个体农户、中间商及零售商有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专业经营知识不够等劣势,且大都不具备法人资格,自发性和盲目性强,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都较低。

  “农批市场在东莞从某种程度上还是比不过跟产业相关的工业品市场,省外又比不过同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批市场负责人也承认,“组织化程度过低是农批市场突破的最大障碍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资本的结合,实现农批的合作,而不是简单重复的竞争搏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在整个有形市场中的话语权。”

  业内人士分析,农批市场借助资本市场的远景确实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规模不够大、资产规模有限、盈利水平不足,尚达不到上市要求,而且专业团队缺乏,懂市场又懂资本的人才不足。

  现代农批的开发空间

  一农批行业的资深人士黄先生说,东莞农批市场的买卖关系还是一种自主形成的方式,还没有形成一种稳固的采购关系,更谈不上交易平台。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内入场交易的卖方多为农户自主形成的联合体,没有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签订购销契约,为此在询价以及成本优势上,都很有限。没有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组织性、谈判力都较弱,更无法通过交易次数的集约化和商品储存的集中化来实现规模经济。这种局面使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伴随着当前的通胀形势,经营成本增加,商户的利益也受到直接的威胁,也直接给那些靠租金为收入来源的农批市场沉重的打击。

  参与编写东莞商业网点的张玲华博士说,现代专业批发市场包括农批市场在内,其大趋势是实物与交易的分离,专业批发市场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品牌展示、设计、信息沟通、价格发布等功能,会展与批发越来越有机融合一起。鼓励专业批发市场走“展贸一体化”道路,通过展销会、交易会、展销会,完善和扩大专业批发市场功能。

  “要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集批发、期货、展示贸易、交易、零售、物流、仓储、金融、缴费、办公、生活配套、管理配套等服务一体理念。为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东莞的农批市场还有太多深度开发的空间。”王先庆教授也认为。

  事实上,业内也正在关注着东莞农批市场的转型发展,怎样从马路市场到规范市场、从现场现货现金的“三现”交易到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在展贸一体化上面,江南农批、常平大京九市场通过泛珠三角农副产品交易会、大京九农副产品交易会做了最先有益的尝试。

  黄先生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批市场在市场建设和发展中,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元化投资,解决了自身发展的问题。农批市场从区域范围走向全国大流通,与全国大市场联为一体这是必然发展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实现市场长远发展。

  政府调控的作为

  2005年东莞市政府出台《东莞2005―2015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由于缺乏上位法,商业网点规划里的大部分管理措施难以落实,规划调控力度并不大,近几年来,东莞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对专业批发市场发展上,是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布点不够合理。

  据了解,无论是欧洲国家还是日本,政府在批发市场管理和运作上都具有相关配套政策法律体系,其中在批发市场管理方面,日本有《批发市场法》、《日本蔬菜生产上市安定法》、《农业协同组织法》等政策法规,对批发市场的设立、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投资建设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尤其是大型的批发市场其主要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部分。西欧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较小,交通非常发达,交易市场投资形式比较简单。

  为此,专家认为,农批市场的规划应重点突出布局的优化和指导,不能随意立项上马。市场设置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综合考虑产业布局、交通区位、服务半径等因素。要严格控制大型商业设施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捆绑式立项,逐步引入听证制度,对设立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论证。通过规划,改造提升现有市场集群,培育新兴市场集群,引导处于衰退期的市场及时转型。

  ■他山之石

  浙江农批市场突破传统收租模式

  浙江农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具有农产品基地3万余亩,同时还在嘉善、三门、温岭、长兴、舟山等地联结或建立种植、养殖基地10万余亩,带动农户8万余户,促进了省内农产品的市场流通。

  确定了明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宾馆、酒店等,专门针对酒店、企事业单位、各大专院校食堂的日常采购提出了“大厨房”配送概念,利用基地优势与农批市场的渠道优势,力求在同类产品中以最低价格供应给客户。

  对于众多的单位食堂的管理者只要向农都配送中心下一张订单,就可以享受集中采购、送货上门服务。这种方式既能为单位食堂等服务对象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有效地杜绝采购环节当中有可能出现的“吃回扣”现象。

  目前,浙江批发市场建设投资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或由地方公共团体、市、乡、村出资建设;二是联合投资建设;三是企业、个人出资。当前有人提出按照股权出资的做法,成立浙商市场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可以搞3个亿,联合省内外浙江投资者对农批市场进行资本化改造。

 

  ■专家访谈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

  政府出面整合珠三角东部农批资源

  记者(以下简称“记”):去年东莞的农批市场内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私盐事件,东莞的农批市场遭遇了一轮整体的信誉危机,您认为这种隐蔽性的影响会持续多久,这也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王先庆(以下简称“王”):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专门关注到这个问题,通过跟企业了解,发现这个问题的影响到现在已经不是特别大。事实上这样的现象也存在于广东省的其他农批市场,这种现象是市场发展的必经阶段。伴随着市场发育、监管体系完善以及企业素质提高,这个过程很艰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对于这样的事情出现,一方面要谨慎,另一方面也不必大惊小怪,目前整个市场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

  记:跟东莞的步行街一样,农批市场也面临着一个快速扩张,没有合理规划的“失控”局面,您认为市场能够容得下这么多吗?

  王:就东莞目前的现状而言,肯定是容不下这么多市场的。目前这种扩张还是建立在一种“原始”的状态之上,就是看见别人建了农批市场,感觉有钱赚,于是就跟风来做,搅得整个市场一片火热和繁荣,但事实上,这种扩张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定位太低,同一品种,同一层次的农批市场严重过剩,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开发。

  记:这种扩张有着怎样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王:事实上,不仅仅在东莞,现在农批市场都面临着一个全国性扩张。从必然性看,这也与农批市场的性质相关,在当前货币政策被收紧,商业地产开发受到限制,土地严控的情况下,农批市场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性质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这也成为容易建设的理由。在全国,参与农批市场开发的各级部门都很多,有民营的,有市一级镇一级的,甚至还有工商部门、农业局直接参与开发的项目。

  结合到东莞的实际,这个全国最为特殊的市、镇、村三级体系,相对独立的财政运作,光从财力和行政效力上来看,完全有能力来开发农批市场,这也就出现了刚才我说过的那种“跟风”、“火热”的情况。

  可以说,东莞甚至整个中国的农批市场发育都还很不成熟,过一段时间,还会有这样的农批市场冒出来或是扩张,这种扩张发展性不强,没有更高层次的市场去替代,造成一种不太良性的循环。

  从偶然性来看,就是农批是市场的开发与商业地产的共同规律,这表现在与房地产扩张的同期转换和同步性上。和东莞的其他专业批发市场一样,其形成形式还是以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主,而由原有商业、粮食、物资供销等流通部门的购销中心发展而来的市场比重分别只有9.6%和7.2%。

  记:无证经营是农贸市场的一个潜规则,同时也给同业带来了不公平竞争的代价,这是不是与农批市场的自发性形成因素有关?

  王:无证经营不仅仅是农批市场的潜规则,也是很多专业市场的潜规则。这也是国家对这些市场又爱又恨的原因。分析原因,首先很多商户的建筑本身就是临时建筑,根本达不到拿证的要求。一些农批市场在规划和报批的时候面积不大,但是到建设的时候就控制不住了。这当中也折射出了规划、城建和流通部门在认知、行为以及利益上的三重矛盾。其次,个体商户的税费较重,有时候他们能躲就躲,能逃就逃。第三就是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准入制度。此外,农批市场历史形成的自发性也是一种影响因素。究其深层原因,概括说来就是政府调控的缺失,企业经营者、社会个人对这类现象的麻木。

  记:根据调研的结论,一方面要重点推广已有的信立、江南等较知名的农批品牌,重点发展集散功能和影响力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提出了发展常平―――樟木头农批市场的设想。当时规划这一点的出发点是什么,在实际发展中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王:农批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信誉是很值得去扶持和发展的,通过提升现有的品牌,朝着现代农批企业的方向发展,有望对品牌进行深度开发,从而与现存的同层次农批市场拉开差距,体现出竞争的多层次性,同时还可以鼓励这些品牌去收购其他的农批市场,整合市场资源,增加整个市场的生命力。也就是说管理和扩张也同步,不能只扩张,而忽视了管理,否则东莞的农批市场很难做大做强。

  此外,东莞东部地区,如常平、樟木头长期以来就有着粮油批发的传统,其农副产品辐射到了东莞全市以及惠州、深圳、广州等地。但是他的集散功能还有进一步开发的必要。我一直很希望在东莞能够成立一个“大京九股份有限公司”,将现有的珠三角东部农批市场资源整合起来,股份制运作,甚至可以上市到资本市场去寻求发展。这样的整合不是企业能够完成,而要政府出面,将企业本身作为商贸龙头企业去培养,打破区域地域之间的障碍。

  记:请您剖析一下广东省较成功的农批市场案例,政府和企业之间又应该如何作为?

  王:可以说说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中心,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气。这个市场会联合各地政府,去联系货源,然后采用拍卖等多种形式吸引集团采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市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品的集散地,更成为一个采购、展会以及文化交流的多重平台。相比而言,东莞农批市场对商户的管理还很土气,大部分还停留在只收铺租场面,管理缺失。而政府本身也应该加强对这类复合化发展市场的鼓励和扶持,以市场为主,但不能忽略必要调控引导。整体而言,东莞的农批市场运作要更加大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