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甬军教授在广财佛山校区全国首讲学习四中全会精神理论观点编发
发布人:陈义国  发布时间:2025-11-21   浏览次数:10

【理论学习】学习“十五五”《建议》精神 开辟中国发展新赛道——中国人民大学关工委委员、商学院教授陈甬军

中国人民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2025年11月21日 16:45 


图片

陈甬军为师生宣讲“十五五”《建议》精神

(2025年10月25日拍摄)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这一纲领性文件立足“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研判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对未来五年的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1

把握历史方位,锚定2035现代化目标

图片

《建议》紧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聚焦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节点,作出三项重要判断:

一是“十五五”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二是必须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底线思维;

三是中国具备四大核心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和丰富人才资源。


在此基础上,《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的主要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被确立为《建议》的总纲,也是“十五五”规划的核心目标。


2

开辟新赛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图片

要落实《建议》提出的12项重点任务,关键在于“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赛道”。这一新赛道的核心,是以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建议》前三项任务“1、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实体经济根基;2、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3、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集中体现了这一战略方向,而第四、五项任务则强调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为新赛道的形成提供制度支撑和动力保障。


3

新质生产力:时代所需,势在必行

图片

推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既是应对国际变局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其必要性与可行性源于两大背景:

一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不确定性显著上升;

二是中国经济已从依赖传统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


新质生产力具有技术密集、知识驱动、绿色低碳、数字融合等特征,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度契合。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已展现出强劲的新质生产力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顶层战略目标,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4

夯实基础,支撑“十五五”七大发展目标

图片

“十五五”提出了七大发展目标包括:

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要成功开辟并壮大这一新赛道,必须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依托两大支撑:

技术基础: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持续崛起;

制度基础:通过完善新型生产关系和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

这将为实现“十五五”规划提出的七大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5

贡献全球,迈向2035强国愿景

图片

随着新赛道的拓展,中国经济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30年,中国占世界GDP比重将超过20%。中国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将延伸至全球产业链重塑、对外投资与产能合作、以及制度、道路与规则的国际输出。


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至2035年,我国将如期实现经济、科技、国防、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全面跃升,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正是《建议》所擘画的宏伟蓝图。



图片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3guZNmIGRb29i_RXTIv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