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承办“荔泮芳华”名家讲座第四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教授科大卫讲授“平凡中的渐变”
发布人:赵菁  发布时间:2025-11-12   浏览次数:10

11月8日下午,由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荔湾区国家档案馆、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主办,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承办,“荔泮芳华”系列活动2025年名家讲座第四场(总第17期)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本期讲座特邀著名历史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科大卫,讲座主题为《平凡中的渐变:日常生活的历史》。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徐靖捷副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开始前,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向科大卫教授颁发荔湾历史文化研究特聘专家聘书。在穗部分高校师生、文化历史研究者及市民群众百余人参加了本期讲座。

日常生活史不仅是衣食住行的变迁史,更是礼仪规范、社会结构、话语权力与物质文明交织的生动镜像。本次讲座,科大卫教授以全球史视野与微观史方法,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审视日常习惯背后深藏的社会渐变逻辑。

科大卫教授的讲座围绕“礼仪与物质变迁中的社会规训”展开,以微观案例结合宏观视野,剖析历史发展脉络。

讲座开篇以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为引,通过手帕的普及历程,揭示日常行为的规训逻辑:13世纪欧洲餐桌禁忌、16世纪卫生倡导至1714年手帕普及,看似琐碎的规范实则是权力与文明标准的渗透,且多从上层阶层向下蔓延,“传统”实为动态重构的体系。

接着,以广东宗族为切入点,借方大琮相关文献及黄佐、陈子褒的教化实践,阐释宗族制度如何通过礼仪强化伦理秩序,且礼仪教化逐步向妇女、儿童普及,依托教材、服饰改革实现日常行为现代化转型。

最后,从全球技术史视角对比中西方工业路径:中国植根木工精密化传统,西方以金属加工为核心,车床技术的缺失制约了东方独立发明蒸汽机的可能。工业革命后,打字机、自行车等“消费三宝” 重塑性别角色与商品流通,社会规训主体从宗族、皇帝转向商人、消费者,香烟量产、药品广告则重新定义了“人”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

科大卫总结,日常生活史的核心是还原“平凡中的渐变”,历史学者需通过碎片化证据,追溯“被遗忘的起源”与“被自然化的变革”。互动环节中,观众纷纷表示,讲座以小见大、跨学科融合的视角,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