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入理解三个“更好相适应”
陈甬军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 广州 51032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还需要有一个中间环节,即二者存在作用机制和具体表现。这个中间环节和传导机制是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三个“更好相适应”,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间环节的传导机制,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是这个机制的两个具体表现。这样理解就可以抓住《决定》的逻辑体系,更好地把握《决定》的整体内容,深入推进十四个领域的具体改革任务。因此,首先要认真研究三个“更好相适应”的理论,以更好推动具体改革。
一、“更好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当代应用
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首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现代应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体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马克思也强调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既可以成为新技术革命产生和生产力发展的“催生婆”和“加速器”,也可能成为“桎梏”和“抑制器”。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深刻分析生产关系的变化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典范。而我们现在讲的生产力的运动方式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及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生产力的运动方式构成了生产方式的内核,以及与生产力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在这两对关系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升级换代是由技术革命的重点突破不断推动的,因而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机器在社会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机器表现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的、使一般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起点”。①技术革命往往首先推动生产工具的变革,马克思通过对“珍妮纺织机(Spinning Jenny)”的描述来分析技术进步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后来的经济学家将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表现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例。近年来,产生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虽然其生产工具——数字技术,与作为前三次工业革命代表性生产工具的蒸汽机、发电机 和计算机有重大差异,但在其广泛应用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得以实现的过程中,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和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新动能的产生等方面,仍然需要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新质生产力要求人力资本比重大、研发阶段时间长、金融支持要求高、营商环境要求高、市场渠道联系紧、政府政策配套细。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方面,要求有新的用工形式、人才激励机制和企业管理方式。在数据的生产、运用和保护方面,需要有特殊的产权制度设计。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要求有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充分发达的供应链、产业链相配合。特别是在推动原始创新方面,需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面向未来建设完善实验室体系。这就要求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打通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壁垒,着力把各级各类实验室打造成公共产品。因此,完善生产关系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决定》提出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更好相适应”、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机理。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实现“更好相适应”,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一个新的经济基础,这个新的经济基础既会对上层建筑发挥作用起到决定性影响,又要求上层建筑与这个新的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这样,就提出了改革第二个和第三个“更好相适应”的要求。
《决定》强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更好相适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当代应用。更长远地看,它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空间,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两个结合”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更好相适应”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三个“更好相适应”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中国之所以会在1978年把经济建设作为新时期发展的中心任务并选择了改革开放,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是“形势逼人,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②邓小平同志还有一段论述,具体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改革的问题:“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③所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掀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一页。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领域,开启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总目标,是因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大发展和上层建筑的新变革。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结构急剧变革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家治理能力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新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国家治理水平越高、治理能力越强,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健康繁荣。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追求,但不同国家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形态、路径选择和方式方法却截然不同。②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现代社会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丰富实践。
《决定》继续坚持改革,要求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增强前瞻性、可操作性,通 过改革有效破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各方面问题和风险挑战,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三个“更好相适应”是总结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经验和深刻启示,整体构建了改革手段与现代化目标的中间环节和传导机制。三个“更好相适应”的提出和实施,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根据“更好相适应”的总体要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根据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推动三个“更好相适应”,可将《决定》提出的十四个重点改革领域的任务, 按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提供制度保障两大方面来把握。
《决定》提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四个重点领域。
具体来看,改革为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主要体现在前六个方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提供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后八个方面: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应该指出,上述改革的具体任务并不是平行排列的,而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保障,具体体现了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的内在联系,也是落实三个“更好相适应”的具体工作要求,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推动实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pDb2iZlDDVQTJyyfP7P9A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reD7vs_1IkUEP5FP9A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