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陈甬军: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
发布人:陈义国  发布时间:2024-03-25   浏览次数:10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上重点发力?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陈甬军。

记者:2024年经济工作要怎么干?您提出的一个观点,就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完善新型生产关系,能否具体谈一下?

陈甬军:我去年开始研究新质生产力,发现它是一个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一种新型生产力的组织形态,其要点是通过提高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来实现。概括起来说,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以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新动能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先进生产力。而所谓新型生产关系,就是能够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完善。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进促稳”,这是对坚持稳中求进的一种路径选择,按军事术语来讲就是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我理解这里提出的“进”,就是要以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进行重点突破,以构建新质生产力和完善新型生产关系为抓手,促进中国经济全局和长期的稳定增长,要用中国发展的确定性来对冲世界变化的不确定性。

记者:为什么说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体怎样提升?

陈甬军:一国经济增长率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通常也叫做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等)的投入量都保持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部分的增长率。

生产力之所以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升级换代是由技术革命的重点突破不断推动的。技术革命往往首先推动了生产工具的变革。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了机器在社会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机器表现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的、使一般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起点”。马克思还通过对“珍妮纺织机”的描述来分析技术进步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后来的经济学家通过分析把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称为全要素生产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索洛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通常所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虽然现在产生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的新质生产力代表性的生产工具——数字技术,在物理形态和机理上与前面三次工业革命作为代表的蒸汽机、发电机和计算机有重大差异,但它的广泛应用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得以实现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实现优化组合和形成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新动能的具体形态等方面,仍然表现为技术进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途径是通过创新引领实现的。比如我们知道,数字经济发展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近些年,宁波舟山港在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数字化改革等转型升级工作成效尤为显著。2020年以来,宁波深化梅山港区全域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甬舟智慧码头、鼠浪湖全程智能化散货码头建设,加速构建无人驾驶水平运输体系,扩大远控及自动化设备规模,加速推进5G、数字孪生等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同时还持续推进“双碳”港口建设,提升大型机械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完善港口岸电设施建设。这大大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和发展了新质生产力。

记者:为什么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陈甬军:在高度重视和强调生产力的同时,马克思也十分强调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他认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既可成为新技术革命产生和生产力发展的“催生婆”和“加速器”,也可能成为新技术革命产生和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和“抑制器”。任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得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制度的支撑。

更要看到,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生产关系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是促进发展的关键一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新时期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创造性运用这一宝贵经验,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因此从理论和历史来看,完善新型生产关系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意。

完善新型生产关系内容广泛,改革可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建立发展好全国统一大市场。这可以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转,形成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条件。第二,推动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解决内循环的动能问题和外循环的质量问题。第三,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通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高民营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预期,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场景、新业态、新服务,离不开企业家的投资意愿。所以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对发展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第四,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特别是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为发掘新质生产力的原始创新和市场推广提供更好成长环境。第五,进一步实施高水平开放,与世界市场进一步融合,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外联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第六,进一步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科层组织体系和用工形式。

记者:您能结合实际谈谈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

陈甬军:我在全国各地包括浙江调研时发现:第一是要增强信心。过去几年,有些民营企业家信心预期不强、缺乏投资动力,这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一定影响。第二是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2024年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三是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经济要靠统一完善的全国大市场作为支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行。另外,企业的组织体系也需要改革,要按照高技术采用的项目制进行调整。还有一点,注意实现人才结构的合理化。产业发展的人才结构既要有头部的高级人才引领,也要有腰部和基础人才的稳固支撑。要为研发管理人员和研发骨干等腰部人才,以及产业现场工人和工程师等基础人才,提供相关配套政策。正如浙江提出的,要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提倡“人人皆可成才、个个皆能出彩、行行皆有奔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总之,在战略方向把握上要双管齐下:一是进行创新引领,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具体战术层面上,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 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链接https://m.sohu.com/a/766574738_121443915/?share_token=867e50b3-59d0-493b-87e1-dc6e091896e3

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2748970

链接https://mepaper.zjol.com.cn/szb/zjrb_hd_news.html?theDate=2024-03-25&link_text=content_373007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