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甬军:为什么“一带一路”十年能实现合作共赢?
编者按:2023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十周年。如何总结进展与经验,怎样评估十年来的进程,怎么看当下中外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是中国学术界重要的话题。人大重阳就“一带一路”十周年主题开展了系列讲座,向全球讲述“一带一路”的进度。5月26日第八场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主讲。演讲实录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陈甬军:“一带一路”十年成就的具体实例》已发,以下是演讲实录的第二部分:
中国的这十年,一是及时抓住“必要条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用历史上人民美好的传统,古为今用,把丝绸之路的名称用到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二是经过十年卓绝努力,创造了跨国合作的有效政策体系、机制和做法,我把它称之为“充分条件”。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实现合作共赢的理论分析
对理论研究主要是要提出理论框架,有同学给我算了一下研究开始的时间,正好有八年,2015年4月在深圳一家证券公司给他们的博士后第一次作“一带一路”报告,到现在正好八年。抗战也就是八年,所以研究了“一带一路”八年也是很有意义的。最主要是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说明“一带一路”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结合才取得了十年的成功。
“必要条件”是说不能脱离经济规律,必须实现经济学的供需结合匹配,没有必要条件任何外加的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人为的想实现什么计划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更重要的要创造一系列的完备的“充分条件”,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相结合,这十年就实现了“一带一路”提出的目标,挖掘新动力、打造新平台,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设想。
必要条件是经济学的原理的应用,实现供需结合供需匹配。十年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一是经济结构转型,产能富余,特别是钢铁、建材、水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产品有很高产量的产能;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爬滚打,锻炼出性价比最高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从设计到建设,港珠澳大桥、机场、高速公路。性价比最高是指全世界其他国家也能建,但造价是我们的好几倍,速度也比我们慢,我们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造价相对便宜,速度快。我们这几年还有庞大的外汇储备,由于进出口的差额顺差,外汇就存起来变成购买美债、黄金、欧元,从这里面可以拿出几千亿美元作为金融机构的资本金,那么多的项目大家看到了首先要放钱出去。开发性贷款或者叫做“软贷款”,这是过去三十多年前我从国家计委里学的名词,日本协力基金就是当时给中国放的软贷款,利率比较便宜,还贷周期长,到时候还可以延展还贷周期。相对于硬贷款就优惠多了。但是放的时候金融机构需要资本金,“螺蛳壳里做道场”,里面要有本钱。所以可以从3万多亿外汇储备里拿出几千亿做资本金,当然这个资本金不是免费和无偿的,也是要收回的。
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需求规模,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都做过评估。估计每年有五千亿到七千亿美元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我国三十年前的状况就是这些国家的状况,这些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就要解决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现在,一个有供给,一个有需求,结合起来做一个合作好不好?OK,“一带一路”应运而生。这个就是它的经济学基础,这就是“必要条件”。脱离这个必要条件”不可能提出这个口号,提出这个口号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是基础。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文献研究,对经济增长有很重要的作用,这里讲五个方面,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对当前经济由有乘数作用的推动,在朱总理的时候,当时亚洲金融危机来了,搞了一轮“保八”,在西部搞基础设施建设,发行国债,人民银行货币配套商业银行。基础设施建设1000亿变成5000亿的需求,很多工厂订单就把GDP顶起来了。后来温总理时候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国先后有4万亿投资,很多地方上了地铁,把经济增长速度顶住。
二是长远来说,经济增长运行当中有一个正的外部性,潜移默化的转化为企业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基础设施对企业的效率有一个正的外部性,促进其提高效益。所以,可想而知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解决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
可以用抽象法解释一下,“一带一路”搞了那么多的项目,虽然千变万化,比如说电厂是20亿美元,刚才讲到雅万铁路80亿美元。怎么做?假设中国和一个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合作,大家注意用抽象法,把一些具体问题先撇掉,这是理论研究的一种方法,也是锻炼大家思维的一种训练。一共建五个项目,每个项目20亿美元,跟中国的开发性机构贷款100亿美元,这里暂时撇开其他的国际资本市场和对方国家的投资。100亿美元借出来以后给了五个项目,和中国的五家公司签订合同。中国五家公司拿到合同以后按照需要把中国的产能、中国的设备、中国的劳务人员派出去建,和他们合作,克服了很多困难五年后建成。这些项目陆续发挥效益,这些国家经济也不断的增长,GDP增长,税收增长,就逐步来还这100亿贷款。另外软贷款比较便宜,假建有5亿的利息,最后用八年、十年的时间还掉,最后获得了双赢。中国的产能和资金用起来了,那些国家通过和中国的合作,比自己慢慢建设快了好几倍,完成了基础设施基本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工业化现代化。最后各得其所。
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舍弃了建设当中的各种问题,但是证明了 这个资金链条是可以连通的。这里模型我和很多企业家讲了以后,他们明白了,理论上是可以的,但中间要完成很多具体的问题,克服具体的问题,技术问题、政策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这就需要政策支持和企业家才能具体来做,教授就提供这个思想产品。
“一带一路”还可以促进全球宏观经济的新平衡,这是前几年画的图,意思是一样的。当时全球80万亿美元GDP,现在总需求不足,供给上不去,没有单子来,老板就不可能开工。所以,欧洲的增长率1%、2%就已经很好了,美国是2%。总需求缺少大概1万亿美元左右,怎么解决?中国就填补了其中的1/10,红色的这部分。每年我们200亿,200亿×5就是1000亿,1000亿就是1万亿的1/10。所以,习总书记说可以助推世界经济新的平衡。助推就是说在平衡过程中中国的“一带一路”可以出一把力,但也不能全包,这非常明显,因为需求必须是有效需求,有用的,可以在长期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能收回成本还可以创造效益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刚才讲过这些原理,桥梁、电站、高速公路都是内化于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效益当中,所以,对世界经济的平衡,助推了一把。
中国的这十年,一是及时抓住“必要条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用历史上人民美好的传统,古为今用,把丝绸之路的名称用到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二是经过十年卓绝努力,创造了跨国合作的有效政策体系、机制和做法,我把它称之为“充分条件”。我整理了一张政策发展表,这也不是中央一开始就提出来的,也是逐步提出来的。在十年共建“一带一路”的条件下,在“必要条件”下形成了“充分条件”,比如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这些理念就非常重要,它会牵引你的行动,要高标准,这个项目设计就要高标准。可持续,要看能否长期为国家服务这个项目,就要考虑这个问题。还有绿色廉洁。下面讲到“五通”这是最早就提出来的,为了实现合作倡议,要政策沟通,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习主席前天发表讲话,欧亚经济联盟就是俄罗斯的战略,我们和它沟通,双方就有共同合作的愿望和动力。设施连通,铁路米轨和准轨差了30公分,火车要换轨很不方便,现在搞成统一标准。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还有更多的例子。贸易畅通,投资中贸易有很多的门槛,要创造贸易便利化的条件。资金融通,刚才讲到建设前期要有先行资金,这个资金可以是新开发银行、亚投行、国际资本市场,也可以是国内各大商业银行,还有所在国家的财政资金,但是必须要融通,要使项目启动,最后能够通过循环实现归还,实现增值。民心相通,做这件事如果大家都认为有好处,就会对这个项目抱着积极的态度。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走实走深,实现高质量发展。前面几年发动了,后面到把项目做深做实,借助画法,大写意的画法和工笔画的画法是不同的。下面又提出了三个共同体,最后提出了十条之路,也是逐步提出来的,从和平之路到减贫之路。这就是“充分条件”的具体表现。
比如,习主席每次根据大的节点召开会议。中国有一个传统逢五逢十,五年前2018年8月27日,习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过去是发动,往上面泼墨,泰山、华山远远看去非常雄伟壮丽;现在画工笔画,画鸟,嘴巴、翅膀栩栩如生,就是每个项目要做深做实。同时根据时代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要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9年,召开第二届高峰论坛,来了6000多外宾,习主席提出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出现了“共建”两个字。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说共建。有的人就说,中国提出倡议,就你们出钱好了。后来就说倡议来自于中国,但是利益和福祉由沿线国家人民共同创造,所以,“一带一路”不是独唱,是大合唱,这样在“一带一路”前面就加上了“共建”两个字。所以,政策体系沿着实践来发展,不断完善。到了前年,2021年11月,习主席召开了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又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措施。举这个例子,就是说在必要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充分条件是否完善,贯彻的好不好,就决定了“一带一路”最后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要抓住关键点。
现在就可以用这个理论回答现实问题了,西方国家复制“一带一路”能否成功?关键看它的充分条件能不能做到,大家想必要条件它都有,现在发展中国家还缺乏基础设施,所以,美国去年搞了350万美元找跨国公司给非洲的莫桑比克建供水工程,和中国“一带一路”很相像,供水设备也是基础设施。但是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能否像中国一样从总书记到施工人员都俯下身子来一件件解决?它就很难做到。G7三次会议提出了三个计划,我说他们放空炮,放过就算了。要真正能够做几个项目出来,必要条件是有的,充分条件很难他们做到。
比如2021年,G7会议美国提出“B3W”(Build Back Better for the world)。两年过去了,2023年6月应该讲一下B3W计划做了什么,哪几个项目,给大家看一看,现在所知的就是350万美元的供水项目,搞了一个落成典礼。我们不反对他们做,因为全世界的基础设施市场很大,中国一家也干不完,也不可能由中国一家来干,西方国家加入更好,西方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做50%,西方做30%,自己做20%都可以,因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问题在这里,中国的十年经验证明难度在“充分条件”上,中国形成了从理念到具体政策的一揽子机制体制政策体系,还在不断的完善的过程,要抄好作业重点就把中国的“充分条件”做好,做到了就可以成功,我们也希望你能成功。所以,最近我有一本英文书《“一带一路”经济学——中国的答案》就要出版了。作业的答案就在那书上。抄作业抄好了,但做的过程比较难,我们乐见其成。
所以,要和前面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用在这个时候正好。2021年6月当时“一带一路”官网就找我和黄仁伟老师我们两个发表对于B3WD的评论,我就把这一篇讲上去,黄老师讲国际关系的理论,效果都很好。所以要用理论武器对这些问题做出反映。
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73432664513004090/?app=news_article×tamp=1693484305&
use_new_style=1&req_id=202308312018255BAE026773CCFE124703&group_id=7273432664513004090&wxs
hare_count=2&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
re&share_token=4e61cd24-9ef6-4050-be23-d51fc29f6a0e&source=m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