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陈甬军、晏宗新: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发布人:陈义国  发布时间:2023-07-12   浏览次数:46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寄望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广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近日,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提出“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其中把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置于“十大新突破”之首,体现了战略重点,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

实现“走在前列”总目标的战略重点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此次习近平总书记为大湾区赋予了新定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这是广东实现“走在前列”总目标的战略重点,也必然会对全国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和拉动作用。其理论和历史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基础。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大湾区的独特性使其具备成为推动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示范性区域的经济和历史基础。从经济体量来看,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经济体的前列。从历史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有传统、开拓创新有基础。深圳和珠海于1979年成为出口特区,1980年改为经济特区,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充分形成了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风气。横琴、前海和南沙也已成为自贸区。在CEPA框架下,广东对港澳地区通过更短的负面清单基本实现了三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开拓新的体制机制有较好的基础和氛围。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独特价值。把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建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将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产生重要示范作用。大湾区所拥有的市场规模足以促使分工专业化和实现规模经济,以降低生产及科技研发成本,所以经济内循环潜力巨大。与此同时,还可利用内地9市与港澳的跨境关系,摸索出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利于日后推广至全国,以有效降低内外制度对接的摩擦成本及整体性风险。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基础。首先,通过深厚的科技经济实力,大湾区可以率先完善产业链、补齐发展短板,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其次,以大湾区作为支点优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梯度带动广东周边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链向湾区腹地区域及更远地区辐射,助力全省实现共同富裕。再次,湾区内外的市场需求多样化,大湾区内企业众多,可以不断增强其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进而增强挖掘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实现“走在前列”目标的内在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殊制度特点,以及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等合作区建设,使粤港澳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必将极大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在这种形势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们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建设而言,改革开放是首要“大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核心基础,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本质要求。要通过加强对内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海上广东等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经济纵深,优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把经济底盘筑得更厚更实、经济触角伸得更远更深。要牢牢把握创新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创新落到产业上、企业上、发展上,大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善于创造性抓落实,把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凝聚起来,焕发出热烈升腾的时代气象。

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聚焦“一点两地”新使命,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上取得新突破。“一点两地”新定位是一个有机整体,打造战略支点是重中之重;成为战略支点,示范地、引领地就有了可靠基础、具体内容和战略抓手。我们要深刻把握总目标蕴含的新使命,努力在改革发展上一马当先,在战风斗雨中立马阵前,牢牢掌握战略主动、发展主动。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和共同富裕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聚焦“激活三大动力”新要求,在广东最鲜明标识上取得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崛起为第一经济大省,动力源自改革、源自开放、源自创新。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是广东最鲜明的标识,是必须始终牢牢扭住、不断巩固发展的最关键优势。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立定时代潮头;要把握规律、把握主动,着力激活“三大动力”,再造新征程广东现代化建设关键新优势;要加快区域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协同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人才链”分工网络,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大湾区在我国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聚焦“再造一个新广东”新期待,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中取得新突破。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大湾区支撑、链接、服务作用,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夯实走在前列的根基,需要动力转换支持经济循环机制,重点是“制度”开放动力、“补短板”拉伸动力和“强弱项”增长动力。抓制度供给重点,就是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机构、新法规、新政策等,引入原有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实现新的发展组合能力。

基础策略是补“内生性需求”短板,通过改变长期以来在赶超型旧体制下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追求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根本策略是强“知识技术密集型中间投入品产业”弱项,要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闯劲干劲拼劲再出发,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东使命”新标高,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取得新突破。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努力在各领域全方位走在前列,全面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实现从发展窗口向文明窗口的跃升,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广东应有贡献。

一是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全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充分发挥大湾区建设的示范带动效应;二是极大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也必将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三是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使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更广阔,而且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活力基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和和平发展的特征,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本文作者陈甬军系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晏宗新系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本文转自7月11日南方日报。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54452748995904000/?app=news_article&timestamp

=1689120293&use_new_style=1&req_id=20230712080453603E2B96A3DA9544A5FC&group_id=7254452748995904000

&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share_token=05f84e6a-2b21-462d-be4c-ae7b31636ced&source=m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