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春天里,产业园区正奋力为珠海高质量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在珠三角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各地纷纷出招,向“工改”要空间,向园区要效益。南方日报邀请了两位产业经济领域的专家,为珠海建好建优产业园区出谋划策。
南方日报:园区是企业的“摇篮”,对于产业园区和载体的选择,你认为当前制造业企业最迫切的需求、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改革开放初期,开办产业园区、开发区是一种先进做法,在某个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某种产业,实行统一供水供电等优惠政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多年发展,一些产业园区出现萧条,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服务配套跟不上,造成“产城分离”。产业园区设置在城市的外围新区,人们在园区上班,却居住在城区,交通成本过高,加之周边住宅稀少、文娱活动缺乏,年轻人不愿意去,导致产业园区“空心化”。区位、人口、配套是企业主要考量,也是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产业城的关键。
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园区产业生态的打造,很多园区开发前期并没有做好产业的布局,仅仅完成了一次地产的开发招商,企业类型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园区物流、配套服务等并没有跟上企业生产节奏,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园实际上只是一个大型工厂。
二是园区的体系化程度,包括产业链体系、品牌体系、渠道体系、会展体系等,园区管理缺乏体系化梳理,企业纯粹完成产业链上单一的环节,这样的园区价值水平不高,难以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更多龙头企业聚集。
南方日报:目前广东乃至全国,有哪些地区的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做得较好,对珠海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胡刚:中国有一批主要依托政府的优惠税收、奖励政策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园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策优势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工业园区需要在自身硬件和软件上下功夫,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准,积极塑造自身的比较优势,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无锡发展电子原配件产业早期,通过技术招引了一批韩国年轻科技人才,政府做好食宿配套,把韩国文化作为产品融入园区,置身园区如同在韩国,以此激发人才的研发动力,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在很短时间内,园区产值得到明显提升,人才、产业、园区形成了良性可持续的生态圈。
王先庆:珠海实现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的新突破。这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如何把过去工厂式的园区,变成现代化的工厂、智慧园区;如何做强产业链的同时,融入创意设计、生活配套、会展旅游等人文商业元素,留住人口,锁定人才,这是珠海需要学习的。
广深佛莞珠都有做得比较好的产业园,比如广佛智城,仅用几年时间聚集了三四万人,他们上班生活都在这一带,已经形成电子商务、家居运动、连锁餐饮等多个产业集群,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支撑。例如家具品牌借助网红直播进行线上推广,周边产业氛围越发浓厚。
南方日报:近年来,珠三角各地密集出台政策,向存量要空间,你如何看待这一做法?
王先庆:产业园每隔20年左右都会有一次大的升级改造,然而单个的、分散的升级改造绩效太慢,如果以一种集群化的园区改造方式,能够提升园区整体投资价值,更重要的是培植起现代产业,这才是产业园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所在。
胡刚:旧工业用地改造过程就像切蛋糕,把土地重新合理划分。例如,某园区要新增报批工业用地,算上地价及相关费用要每亩100万元,但是通过对内“挖潜”的方式,在园区内找企业协商回购土地,其费用将远低于成本价。合理地加以利用,必会有产出、见效益,成为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一大抓手。
南方日报:珠三角城市产业园招商引资有何共性?相比之下,珠海如何突出个性?
王先庆:首先要放弃传统的招商思路,不能只聚焦高产值、高回报率的企业,一味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要有自信和底气,产业招商要以平视的思维对待,避免引进门槛太低造成诸多隐患。同时,立足城市特色,精准定位与之匹配的企业人群,坚持基础化招商,规划时就设计好园区的细分产业,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可能涉及到的产业链环节,做好上中下游的统筹规划。
胡刚:以前是产业吸引人口,现在反过来,人口多的大城市更容易招引产业。鉴于此,产业园招商应作为城市综合建设的重要一环,要充分考虑人口流向、产业更迭等因素,重视城市人口产业生态的打造。
当前,珠海工业园区配套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承载能力有待增强。5.0产业新空间的设计思路非常好,但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能只是建了一些空房子。再者要把产业聚拢起来,形成集群效应,珠海目前的问题是人流和产业流不足,这并非一两天可以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