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广州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模式和经验启示(武汉社会科学)
发布人:陈义国  发布时间:2023-04-02   浏览次数:10

       促消费、扩内需,这是一个主题;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又是一个主题。尽管相关,但这是两个不同的主题、不同的逻辑,也是不同的工作。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如果还是传统的“抓商业、促消费”思路的话,就建不起来。所以,还是要回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本身,来探讨它的逻辑和面临问题。按照国家商务部的文件,要求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双循环的核心节点应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如何在构建“双循环”过程中承接这个节点,城市能做什么,广州能做什么? 遵循中央的要求和这样的逻辑依据,我们找到广州模式的立足点,确定模式的逻辑,促成模式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的全国示范效应。

  一、广州模式的形成

  (一)广州模式的立足点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什么样子?如何建设?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五个试点城市没有哪个城市做过,都需要一边摸索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经验。广州是世界知名的千年商都和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同时又是珠三角“世界工厂”的龙头和核心区,培育建设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广州模式的立足点主要是找出广州的特色优势,支撑广州明确“汇聚国际消费人气,扩大国际消费”的目标,以此作为模式选择的出发点。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五大特色优势:产地特色,处于“世界工厂”枢纽中心;商都特色,千年商脉+ 国际商贸中心;人气流量特色,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匹配;湾区特色,毗邻港澳,位居大湾区中心位置;宜居特色,与美丽花城相匹配。依据这五大优势,明确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目标是率先在全国探索产地型消费园区建设,并形成消费与产业融合发展经验示范。

  (二)广州模式的主要内容

    新型的以产地为特色的国际消费体系:本土制造优势,兼顾国际商品资源配置,强调内外市场融合、消费与生产融合、消费与文商旅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传统特色与现代消费融合、多渠道融合、消费与技术创新融合、消费与时尚创意融合。以国际消费体系培育为出发点,以激活产地特色型消费为突破点,以“双循环”消费为基本导向;以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等十五个重点消费领域为着力点;以打通消费链各关键环节为战略路径。

    最终这个模式形成以后,广州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做什么、该做什么一目了然。原来广州十几个细分产业的出口加工能力这么强,生产制造能力这么强,但是没有转化成国内的消费。现在怎么把它跟消费融合促进起来,通过个性定制、国际时尚设计、打造国产品牌等,联动、拉动相应的消费。例如,广州以家居为主的定制体系,一下子在全国就做到了领先位置。

  二、广州模式的经验

  (一)突出独特性

    以千年商都为抓手,统筹好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工作。实施千年商都画卷工程,运用好三条建设路径,挖掘商业遗产价值、推动消费场景营造、打响城市品牌营销,实现全方位的商业活力再生。一是挖掘商业遗产价值,把独树一帜的商业遗产与广州传统文化创意延展,形成广州特色的人文魅力再生。串联历史广交会、海丝商贸遗迹、现代广交会、黄埔古港、南海神庙五大组群。基于海丝商贸历史资源优势,衍生会议、文化、展览、体验、游乐等多重功能。二是推动场景营城,把千年不衰的商贸之都与机遇片区重点融合提升,形成产业活力再生。依托批发市场建平台,促时尚,打造一批时尚商圈、产业平台、潮流地标。三是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千年商都品牌IP,统筹文旅商融合发展。把安居乐业的广府生活与人居环境品质改善相结合,使宜居品质再生。以“千年商都”城市IP为核心,促进文旅商融合发展,形成商贸文化为主题、旅游为核心、商业为载体,集历史性、时尚性、体验性、复合型的产业业态。注重打造广州城市品牌,不断实现自主品牌创新。积极壮大消费品制造业,打造创新消费供给的“智造”名城,鼓励制造企业在生产、销售、运营等环节融入数字技术,建设“湾区制造”“广东制造”品牌,实现自主品牌创新。

  (二)突出体系性

    挖掘特色产业的消费价值,紧扣广州特色,挖掘消费潜力、激发消费能量。一是以时尚、汽车消费彰显广州特色,提升消费能量,构建产业型消费体系。产地优势变成消费优势,是广州最突出的亮点。广州具有全国41个工业门类中的35个,产业实力雄厚。国内很多的日用消费品,都是广州及其周边生产消费的。这些日用消费品的主要品牌都跟广州本土的产业链有关系。二是以会展、文旅扩充客流,提升消费流量,构建流量型消费体系。天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为4376.8万人次,全球旅客吞吐量第一;高铁有568班次,全国第二;高速公路经24条,全国第一。三是以美食、医疗、体育引领时尚、提升消费质量,构建服务型消费体系。大湾区2019年消费总量共计37801.9亿元,医疗资源全国排名第三,餐饮总收入全国排名第一。

  (三)突出协调性

    打造“一带两区一轴”世界级核心承载区,构建消费空间体系与商圈总体布局。构建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市级消费中心—特色消费功能区—产业消费示范园区四级消费空间体系。构建“5+2+4+N”的总体商圈布局体系,明确各分区发展指引。依托现有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推动产业园区持续转型。在生产功能的基础上,植入商业配套、展示交流等功能,打造产业型消费示范园区。

  (四)强调实施性

    把培育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层层分解落实。将尚品名品工程、提质升级工程、强能增力工程、通达便利工程和美誉扬名工程的具体建设内容,以项目清单的形式明确下来,形成重点任务表,强化规划的实施性。

  三、广州模式的启示

    总结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经验,带给我们五点启示和五个建议。

  (一)五点启示

    一是找准着力点。就广州而言,着力点是打造广州特色消费体系。第一产业重点聚焦在城市农产品IP打造,如广州名茶、广州名果;第二产业重点聚焦在时尚与家居定制,包括消费+纺织服装、美妆、珠宝、家居定制、箱包皮具等;第三产业重点聚焦在多领域多元场景消费,包括广州体验、广州采购、广州电商、广州美食、广州文旅、广州会展、广州康养、广州运动等。

    二是找准切入点。重点实施国际化转型、品牌化引领、园区化集聚、体系化升级、数字化驱动、场景化改造、枢纽化联动、资本化推进等策略,找准对应的切入点,制定配套的实施路径和行动计划。

    三是找准支撑点。覆盖根据全市不同城区的消费客群、商品资源、消费能级、物业品质、城市形象、业态结构、商业面积等分布,对标全球顶级消费中心城市,围绕“国际范、广州味、强强项、补短板、增供给、优环境”,结合广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深化提升,系统谋划构建“世界级综合型国际消费核心承载区—市级功能型消费集聚区—特色产业型消费园区”三层次来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空间体系。

    四是突出关键点。明确“一环多节点”的核心承载区,打造代表城市最高水平、具有最大国际影响力、覆盖核心承载区的国际消费资源品质、国际消费服务、国际消费场景等。“一环”是珠江前后航道国际消费环,“多节点”包括琶洲片区,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窗口;国际金融城片区,规划超前的国际消费潜力区;中大国际创新谷,转型中的全球型国际时尚中心;万博商务区,从华南“睡城”到广州第四商圈;广州大学城片区,广州大学城南岸滨水活力区。

    五是找准落脚点。一区一特色,制定并建议每个区的重点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区域、重点抓手项目。

  (二)五个建议

    武汉有很多有特色的产品和品牌,要把特色优势、产地优势、地理优势转化成消费优势。

    一是要科学理解国家相关部门文件的真实精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重大战略安排,它与新一轮城市商业网点体系建设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能用旧瓶装新酒。商务部等十四部委出台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培育”二字。既然是培育,那就意味着以前全国各城市都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既定的模式,需要探索。培育什么? 主要就是能够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城市国际消费体系。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经验,然后向全国示范推广。因此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用新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要避免陷入传统的旧商业思维中。

    二是用国际视野挖掘优势特色领域的消费潜力。武汉作为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大本营,在餐饮、中医药、食品,以及不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都蕴藏了巨大的国际消费潜力,可以通过重构消费链的方式,推动消费链与产业链的融合,释放消费潜力。

    三是在商贸与消费领域要传播和树立武汉自信,发出武汉声音。打造武汉时尚,推出更多的新国潮产品。例如,以汉服为核心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消费体系,以李时珍为核心的大生物和大医药、大健康体系等。

    四是要策划和打造一批有利于提升国际知名度的国际消费大事件。例如以长江为背景的水上国际歌舞表演,以横渡长江为特点的国际游泳比赛,以古代三国为背景的国际旅游消费体系。

    五是要重视武汉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武汉有一批知名的产业和产业园区、一些商业和旅游文化景区。但这需要面向国内外消费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品牌宣传和推广。例如通过一些传唱的歌曲或者有广泛传播力的影视剧,让国内外消费者更多地关注武汉和喜欢武汉,让更多的人想到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类似汉口北这类大型专业市场集群和汉口镇这类特色文化场景,应大力增强他们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
Article source:《武汉社会科学》2022年第3辑
本文链接:http://www.quanlian2020.com/Results_release/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