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方号“珠三角观察”发布特稿《常住人口过亿,谁来养活广东?》一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5方面,设置了20个主要指标,其中就包括粮食安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发展农业不能简单比较产值、税收的常规经济指标,而是要从维持社会基本运转、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角度去重视。
原文如下。
谁来养活广东?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3月11日,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位于广州黄埔大吉沙岛的隆平试验田已经迎来第三个春耕生产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国两会期间,粮食安全再次引起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据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数据,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以此测算,广东常住人口达1.26亿,每年要消费粮食1409万吨、油197万吨、蔬菜3869万吨、肉460万吨。
据显示,2021年广东粮食总产量达1279.9万吨,比2020年增加12.3万吨,增长1.0%,连续三年增长。但这一数据,相比珠三角每年1409万吨的粮食消费量,仍有129万吨缺口。为破题粮食安全,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预计,今年春耕期间,全省早稻种植面积约1280万亩,春植杂交玉米面积约为120万亩,以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为主的春植蔬菜种植面积为650万亩。
2月中旬,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农机闹春耕现场会(下称“现场会”)在惠州召开,百架农业机械现场展演,犁田、翻地、飞播……吹响了全省春耕生产号角。眼下正是春耕生产大好时节,珠三角正以耕地保护为基础,科技农业为引擎,农业政策为保障,全力助力春耕备耕,各地不约而同开启闹春耕的繁忙景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珠江三角洲,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密集,改革开放以前,是中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春耕春播重点区。
翻阅2018年—2020年数据,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珠三角各地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越来越小,但从2020年单个指标看,除珠海外,各市农业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广州、佛山、中山、肇庆等城市,更是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
常住人口达1867.66万的广州。是全省人口总量第一大市,对发展农业没有丝毫松懈。2021年,广州粮超额完成省下达考核任务,粮食种植面积43.8万亩,比省下达任务增加1.6万亩,早稻播种面积增幅全省最大;产量15.1万吨,比省下达任务增加0.9万吨。
今年,广州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制定粮食生产任务是面积和产量保持稳中有增,只增不减。
召开现场会的惠州,开年不久印发的《2022年惠州市粮食生产行动方案》提到,明确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产量稳步提高。
自去年以来,惠州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撂荒耕地复耕面积4.3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1.6万亩撂荒耕地复耕任务;同是农业大市的江门,在2021年以大湾区1/6的土地,生产了大湾区1/3的粮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湾区“米袋子”……
在各地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的努力下,今年广东春播意向面积3017.47万亩,比上年增加37.47万亩。
好雨知时节。肇庆市高要小湘镇的田野,拖拉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老黄看着“铁牛”满意地说:“耕作实现机械操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去年,老黄承包近100亩土地种植有机蔬果,筹划机械化生产,不想遭遇资金短缺。得知这一情况,肇庆农商银行先后向其发放300万元贷款。今年春耕期间,该行在85个营业网点开通春耕生产贷款绿色通道,为春耕备耕注入金融信贷“及时雨”。
乡村振兴战略下,一支数量过万的金融专业队伍走进广东乡村。其中,惠东农商银行成立“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支由120多名走访人员、96名“金融特派员”和3名金融人才组建服务团队,争做助力春耕“老黄牛”。
截至2022年2月末,惠东农商银行共有效建档10.5万户。截至2022年2月,该行春耕备耕贷款余额达2.6亿余元,同比增加2294.7万元,服务覆盖惠东县245个行政村。
数据上看,广东发展农业并不合算。2021年广东亩均产量有所增加,但亩均种植成本增加,水稻亩均效益总体下降。以早稻为例,预计早稻常规稻亩均产值为1190元,同比下降6.8%。但从战略上看,发展农业,是要解决“谁来养活广东”的深刻命题。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
在珠三角,即便是在广州、东莞、佛山这些超、特大城市,也制定了可观的基本农田补贴标准。
为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激励机制,广州出台《广州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实施办法》,实行差别化分类补贴标准,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500元/亩/年,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350元/亩/年,从化区、增城区200元/亩/年。
各区还因地制宜,追加补贴力度。黄埔区在市级农业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农十条”农业生产补贴、区级种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多种农业政策。其中,单造粮食种植面积15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可申请市区两级财政共计每亩1000元/造的补贴。
各地加大农业生产保险创新,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其中,南沙是广州首个将农业生产保险保费补助提至90%的区,并研究提高甘蔗等水果品种的保险金额,探索出台水产种苗险等创新险种。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为保障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早在2021年12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便发出《广东省今冬明春农资保供工作方案》,要求从2021年12月起至2022年6月6日(芒种)止,推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企业有序生产,确保农资产得出、运得快、用得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农机准备、春耕春播到人才支撑,如今,科技力量贯穿珠三角春耕全部环节,大小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平整土地机械、耕地犁具、耕耘机、微耕机、插秧机、播种机等一批“农机具”,开进田间成为提升春耕效率的重要引擎。
春耕期间,全省预计投入拖拉机20万台套、水稻插秧机1.4万台、植保机械23万台、节水灌溉类机械14万台等各类农机装备超100万台。
珠三角多地增加了农机投入。2022年,惠州全市投入农机总动力42万千瓦,农机具数量2万台(套),较去年增加了10万千瓦,农机具数量增加0.1万台(套);江门投入农机总动力49万千瓦,较去年增加了3万千瓦;广州投入农机总动力约97万千瓦、农机具3.8万多台套,较去年增加了8万千瓦,投入农机具增加了超1.3万台(套)……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融合了视觉识别、AI算法、高精度导航等技术的新农机,更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刷新着珠三角春耕、春播生产进度。在佛山三水,无人农机拖着圆盘耙1天内就可完成传统人力作业2个月的工作量,将整地、松土工作提高数十倍;在惠州惠城水口,早稻种子装进无人机后,不到两分钟,就可完成超1亩的水稻播种;在珠海斗门横山村,借助“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水稻生长期间只需要施肥一次,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
“科技特派员”、新工具、新平台也进村入户,帮助农民解决各类技术问题。 为推进现代科技农业项目落地,广州黄埔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等现代农业研究机构拔地而起。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2020年,袁隆平院士选址黄埔大吉沙岛,建设近千亩试验田。其中,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植的160亩试验田,连续两年成功种植水稻,年亩产突破3000斤。今年,隆平试验田再度加码,预计引进20种以上水稻优质品种。
3月9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个重要的数据,截至2021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3%,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方面,设置了20个主要指标,其中就包括粮食安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发展农业不能简单比较产值、税收的常规经济指标,而是要从维持社会基本运转,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角度去重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早稻播种面积1287.9万亩,较2020年减少15.8万亩,同比下降1.2%。但早稻亩产407公斤,较去年增加9.3公斤,同比增长2.3%。早稻总产量524.2万吨,较去年增加5.7万吨,同比增长1.1%;早稻单产创22年来新高,总产创2006年以来新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南方城市智库认为,作为中国创新驱动前沿阵地,珠三角发展农业不一定在于种植多大面积,更关键的是要在源头技术上实现创新引领,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在全省加大重视力度以及科技赋能下,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的粮食安全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南方日报记者】朱紫强 李志颖 尤丹娜 黄烨倩 吴雨伦 张素圈
【制图】李志颖 朱紫强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3/15/c6306935.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38&appversion=8600&firstColID=1872&date=ODYxYTM5ZDktMjdhMC00NjkxLWIyM2UtMWFjYTNlZTAwOGI5&lay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