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印州: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分析与解读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9-22   浏览次数:178

摘要:《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2015-2016)》是一份从流通产业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城市竞争力的年度报告。基于该报告的结论,本文对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和城市流通能力做横向分析比较,并深入解读。广州城市流通大多数分项指标高于35座目标城市平均水平,流通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一。但是,通过细化的分项比较,笔者也发现广州城市流通相对比较薄弱之处,进而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广州  城市流通竞争力

一 城市流通竞争力概述

城市竞争力取决于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是一个城市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城市竞争力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新热点。城市竞争力属于相对指标,是各种因素相互竞争、相互比较而体现出的反映城市综合能力的指标。保持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创造和维持城市竞争力,而城市流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因素之一,是展现一座城市商贸流通领域发展能力的比较性指标。流通产业是产业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创新和活力的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流通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流通竞争力属于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持久的城市竞争力。城市流通竞争力反映该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交通水平,也间接地反映城市就业水平,从根本上反映了该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体现了一座城市在全国的地位。

流通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地反映了城市流通产业对GDP的影响及流通产业的贡献率,比重与增幅越大,说明流通业对GDP的贡献越大。流通产业劳动力就业指数,即流通产业从业者数量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表明流通产业对社会就业起到的作用,比重大表明流通产业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目前,全国批发以及零售业就业者数量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约25%,加上仓储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邮电通信业以及住宿行业的从业者,流通产业从业者数量占社会从业总人数的约50%。城市流通产业已经由城市经济的“配角”转换成“主角”,城市流通业全面引导消费,刺激需求增长,优化消费结构,有效地引导生产。流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各要素资源的聚集,促进市场要素的充分流动和合理配置,而且全面优化生产要素,推动再生产,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316亿元,同比增长10.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连续多年来,消费已经成为驱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头马”。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消费也开始转型升级。2016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已经达到12.6%,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2016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06.49亿元,增长9.0%。以流通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0%。广州市消费市场明显表现出基本消费、品质消费、体验消费三种消费类型叠加,但消费理性化发展仍是主流,餐饮业继续兴旺,农村消费也呈现出活跃的动向。电商和网络零售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仍然比较强劲,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流通模式,为广州城市流通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像广州这样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如果城市流通竞争力较强,则广州及其所辐射的珠江三角洲以及更为广阔的腹地的流通产业必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相反,如果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相对较弱,则其辐射范围内流通产业的发展必然缓慢,甚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明显的拖累,因此发展城市流通竞争力必将成为广州市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发展战略。

二 城市流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模型

《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内贸信息中心和首都经贸大学中国流通研究院联合编著)已经连续出版将近10年,是社会各界公认的、系统全面地反映城市流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深度报告。该《报告》从流通产业的角度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客观反映流通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准确衡量流通力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既可以从年份时序纵向比较一个城市流通竞争力的演变和趋势,也可以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流通竞争力做横向互相比较,为深入研究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提供客观依据,并为制定广州城市流通产业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上海曾连续4年居该《报告》城市流通竞争力排行榜的榜首,而于2016年9月出版的《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2015-1016)》显示,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综合排名首次居十大城市之首,另外九个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天津、青岛、重庆、杭州、宁波等。

无论是从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来看,《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关于城市流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这一指标体系能够对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量化,并客观地反映城市流通竞争力的内涵,因此可以据此对城市流通竞争力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既从基础理论出发,尽可能地创新评价体系,又分享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相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调整和改进,以达到科学评价的目的。《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按照系统化、层次化的研究模式,将城市流通竞争力分解成多个因子组成,建立起纵向和横向二维相交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全面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与可比性。

表1 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指标――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之一

该指标体系从竞争力来源、竞争力现实水平、竞争成长力以及流通影响力等四大因素,反映出城市流通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在目前已有的多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建立的“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客观和系统,而且在这一指标体系之下,目标城市包括北上广深等全国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等35个城市,数据的采集比较全面和真实可靠,因此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可信,参考价值高,值得采用。

表2 城市流通能力指标――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之二

三 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横向比较(2015~2016年)

(一)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综合考察

2015~2016年度《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主要采集2015年的数据[1]。本文对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横向比较基于该报告的数据和结论,并对报告的数据和结论作深入解读。在2015~2016年度的35座目标城市的流通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居前五位的是广州、上海、北京、深圳和南京,广州大多数分项指标高于这35座城市的平均水平,在历年的报告中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综合指数首次排名第1。

(1)流通规模与基础设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天津排名前五位,广州位列第三。

(2)流通便利:深圳、厦门、上海、南京、广州排名前五位,广州位列第五。

(3)流通贡献:排名前五位的是海口、呼和浩特、广州、宁波、贵阳,广州位列第三。

(4)流通成长:排名前五位的是重庆、南京、呼和浩特、郑州、西安,广州没有进入前五,位列第十一。

(5)流通投入:流通投入特指流通业固定资产投入和人员投入,广州、海口、厦门、长沙、沈阳排名前五位,广州第一。

(6)流通产出:太原、南京、济南、武汉、呼和浩特排名前五位,广州位列第八,没有进入前五名。

(7)流通投资:主要指人均流通业资本规模,排名前五位的是北京、南京、杭州、兰州、海口,广州由于人口数较大,这项指标排名靠后,仅位列第二十一。

(8)流通现代化:海口、南京、广州、合肥、济南排名前五位,广州位列第三。

(9)专业市场:排名前五位的是乌鲁木齐、银川、广州、杭州、成都,广州位列第三。

(二)城市流通规模比较

1.投入规模

广州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024.8亿元,居重庆和天津之后,位居第三。广州流通业城镇从业人员68.6万,排名第三,居北京(162.8万)和上海(153.8万)之后。广州限额以上流通企业资本规模2062.2亿元,居北京、上海和天津之后,排名第四;在限额以上流通企业中,细分批发企业排名第四,细分零售企业排名第八。

2.产出规模

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144.5亿元,排名在北京、上海之后,位居第三。广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购、销、存总额31687.7亿元,居上海、北京和天津之后,排名第四。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广州细分购进总额排名第四,细分年末库存总额排名第三。在这一评估考察期内,广州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年末库存额与销售额的比值为0.0516,低于35座城市的平均值(0.067),说明库存控制较好,组织供应商品能力较强,流转效率较高。比较乐观的是,广州流通产业增加值为4093.5亿元,仅次于上海。货运总量体现城市货物流通能力和水平,直接反映城市物流体系的承载和运转能力,广州以96553.0万吨的成绩排名第二。流通产业增加值是体现流通产业创造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也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排名第二,充分说明了流通产业在广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三)城市流通结构比较

1.市场结构

限额以上批零业零售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体现限额以上批零商贸企业在消费品零售市场的占有率,反映城市流通业的市场集中程度。35座城市的均值是55.3%,广州为53.24%,排名第19,反映了广州流通业市场多元的特色。

2.规模结构

流通业产出规模结构是通过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考察的,目标城市的均值为18.4%,广州为24.50%,排名第四。流通业的投入规模结构是通过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来考察的,目标城市的均值为12.1%,广州为20.96%,排名第二。这一规模结构指标,充分说明流通业是广州重要的支柱产业。

3.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主要考察公有制和股份制销售额的比重,以及对外依存度等指标。公有制流通企业销售额占城市销售总额的比重,35座目标城市的均值是6.4%,广州是2.91%,排第二十八位。在公有制流通企业中,广州细分批发零售企业销售额比重为2.84%,排名第二十九;广州细分餐饮住宿企业销售额比重为8.36%,排名第十六。广州流通业的对外依存度是11.20%,位居第八。其中,广州细分批零企业对外依存度为10.82%,排名第九;广州细分餐饮住宿企业对外依存度为40.56%,排名第五。广州流通业股份制企业销售额比重为7.10%,排名第二十九。其中广州细分批零股份制企业比重为7.17%,排名第三十;广州细分餐饮股份制企业比重为2.36%,排名第十五。

4.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该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反映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70%,排名第四;而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接近40%,排名第十三。值得注意的是,仔细考察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的排名比广州还要靠前的城市,其经济总量以及第三产业总量是无法望广州项背的。

5.人员结构

广州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排名第六,在第三产业中流通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排名第八。广州第三产业中流通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排名不居前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州第三产业的结构处于高端水平。

(四)城市流通密度比较

1.商品交易市场营业面积密度

每万人商品交易市场营业面积,35座城市的均值为3994.288平方米,广州为6708.984平方米,排名第四。每平方公里商品交易市场营业面积,35座城市的均值为334.2平方米,广州为1180.416平方米,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2.流通业活动单位数密度

每万人流通业活动单位数,35座城市的均值为25个,广州为25.768个,排名第十九。每平方公里流通业活动单位数,35座城市均值为2.533个,广州为4.534个,排名第五。

3.流通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配置

广州每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19.092万元,排名第一;每平方公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9.989万元,排名第三。

4.流通业增加值密度

广州每万人流通业增加值3.129亿元,排名第二,位居呼和浩特之后;每平方公里流通业增加值0.551亿元,排名第三,位居深圳、上海之后。

5.流通业资本规模密度

广州每万人流通业资本规模为15765.596万元,排名第八;每平方公里流通业资本规模2773.887万元,排名第五。

6.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密度

2014年广州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024亿元,增速20.95%,两项指标均位居第二。每万人拥有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35座城市均值为6461.6万元,广州为7834.505万元,排名第十。广州每平方公里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378.447万元,排名第三。

7.流通业从业人员密度

每万人拥有流通企业从业人员,35座城市的均值为329人,广州为524.232人,排名第五。每平方公里流通企业从业人员,35座城市均值为41人,广州为92.236人,排名第五。这项指标表明流通业为广州就业做出的贡献较大,在35座目标城市中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五)城市流通设施比较

1.商业网点

广州流通法人企业数为7880个,排名第三;流通活动单位(指流通企业下属门店)为33706个,排名第五;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46个,排名第四;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面积877.6万平方米,排名第二。

2.物流设施

广州民用载货汽车拥有量为29.3万辆,排名第三;每平方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240公里,排名第十六;航空起降41.2万架次,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

3.星级宾馆

广州星级宾馆216个,排名第四。

4.互联网络

广州互联网用户数742.21万户,排名第一。

(六)城市流通效率比较

1.人员效率

广州人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2万元,排名第二十九;在流通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的城市中,实际排名第七。广州流通业从业人员人均完成流通业增加值59.7万元,排名第九;在流通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的城市中,实际排名第三。

2.资本效率

广州流通业单位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万元,排名第十一;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于500亿元的城市中,实际排名第三。广州流通业单位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增加值3.99万元,排名第九;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于500亿元的城市中,实际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

3.网点效率

商品交易市场销售额体现了网点的市场效率。广州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平均为16.9亿元,低于东部16座目标城市的均值(22.1亿元/个),排名第二十四。广州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单店销售额为2613.0万元,排名第九;略高于东部目标城市的均值(2489.9万元/个)。

4.流转效率

流转效率最主要由存货率体现,存货率越低,说明存货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低,流转效率越高。广州流通业存货率为1.93%,排名第七。

5.竞争效率

竞争效率通过商流竞争力系数和物流竞争力系数两个系数来体现,系数1是分界点,系数越高,竞争力越强。

广州商流竞争力系数为1.15,排名第十六,远低于上海(8.45)、北京(5.81)和深圳(5.47)。广州物流竞争力系数为1.53,排名第八,上海2.62,北京0.42,深圳0.94。

6.流通企业效率

广州流通业资产报酬率为4.93%,排名第五,在经济规模1000亿元以上城市中实际排名第二。广州流通业资金利润率为6.37%,排名第八,在经济规模1000亿元以上城市中实际排名第二。广州流通业固定资产实现利税率98.76%,排名第八,在经济规模1000亿元以上城市中实际排名第六,上海126.00%,北京117.89%。广州流通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84%,排名第五。广州流通业成本利润率6.15%,排名第二十,在东部目标城市中实际排名第七,上海7.90%,北京6.94%,深圳7.34%。广州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平效2.80万元,排名第二十一;上海11.39万元,北京4.89万元,深圳3.37万元。广州连锁经营企业平效2.33万元,排名第十七;北京3.03万元,上海2.84万元,深圳2.23万元。

四 2015~2016年广州城市流通能力横向比较

(一)城市流通消费满足力比较

1.消费能力

广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385.0元,位居35座目标城市之首。

2.消费水平

广州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19.1元,位居35座目标城市之首。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和消费升级能力反映了城市流通结构和流通方式的升级,恩格尔系数、必需品与非必需品消费比重等指标,综合反映城市的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城市家庭越富裕,由小到大排列,广州为32.9,位列第二十四;深圳33.1,上海35.0。富裕城市的恩格尔系数不低反高,说明富裕城市居民对“吃”要求较高,在饮食方面的消费偏多。必需品消费比重越小,或者非必需品消费比重越大,说明消费层级越高。必需品消费比重由小到大排列,广州为38.35%,位列第十三;非必需品消费比重由大到小排列,广州为61.65%,也位列第十三。

4.价格指数

广州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5,位列第七;必需品消费价格指数为104.8,位列第二。

(二)城市流通贡献力比较

1.经济贡献力

广州流通业对城市经济贡献率为流通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广州为26.22%,排名第四。

2.经济拉动力

流通业对城市经济拉动力用GDP增长速度与流通业经济贡献率的乘积来表示,广州为2.26,排名第四。

3.流通先导性

流通先导指数以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和GDP之比来表示,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得出。广州流通先导性指数为1.0,与成都、武汉、长沙等城市并列第十五位。流通先导程度指数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差,差值越大说明流通业的先导程度越高。广州流通业先导程度为3.90,排名第十。

4.就业贡献率

流通业就业贡献率,即流通业就业增量与城市就业增量之比。广州流通业就业贡献率为-312.19%,其中细分批零就业贡献率-80.66%,细分餐住就业贡献率-55.45%,细分交通、仓储、邮政就业贡献率-176.08%。广州这项指标排名靠后,说明流通业就业出现萎缩,但也说明广州就业多元化趋势。

5.税收贡献率

流通业税收贡献率等于流通业税收增量与城市税收增量之比。广州流通业税收贡献率为3.81,排名第七。

(三)城市流通辐射力比较

1.商流辐射力

商流辐射力=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口数),广州为1.64,排名第十二。

2.货源辐射力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通过商品进口总额、商品出口总额和进出口总额来考察城市货源辐射力。广州商品进口额为578.8亿美元,排名第五;出口额727.1亿美元,排名第四;进出口总额1305.9亿美元,排名第五。广州进出口总额居深圳、上海、北京、天津之后。

3.客源辐射力

这项指标的考察,比较复杂,难度较大。《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选取城市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人数作为参照指标来衡量城市客源辐射力。广州入境旅游783.3万人次,排名第三;国内旅游4546.8万人次,排名第二十三。

4.引资辐射力

在报告选定的考察期内,广州实际利用外资54.4亿美元,排名第十一;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7.1%,排名第二十一。流通业外资吸引力指数等于限额以上外资批零业销售增长率与限额以上批零业销售增长率之差。广州为-2.19,排名第二十。虽然广州这项指标排名居中,但也说明广州本土资本流通业的强大。

5.物流辐射力

物流辐射力等于(城市货运总量/城市GDP)与(全国货运总量/全国GDP)的比值。广州为0.84,排名第十六。这项指标排名居于前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或边远省份,如银川(1.84,位居第一),海口(1.64,位居第二),贵阳(1.53,位居第三)。

(四)城市流通成长力比较

1.投入增长

广州本年度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为10.70%,排名第十八;城镇单位流通业从业人员增长率-7.52%,排名第三十一,上海12.10%,深圳10.27%,北京2.39%;流通业资本规模增长率0.93%,排名第二十八,上海12.84%,北京10.70%,深圳-13.39%。

2.产出增长

广州流通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为9.41%,排名第七。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12.50%,排名第二十。这项指标居于前列的多为二线城市,如福州14.22%、排名第一,西宁13.30%、排名第三;一线城市排名较靠后,增长率较低,如上海8.72%、北京8.63%、深圳9.30%。广州流通业利润总额增长率为-16.16%,排名第二十四,上海、深圳都有两位数的负增长。广州货运量增长率为8.37%,排名第十三,而包括上海、深圳在内的14座城市都是负增长。

3.产业升级

以零售业连锁经营率为例,连锁经营率等于连锁经营业零售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百分比。广州为38.60%,位居第三。

4.需求成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和旅游人数增长率等三项指标可以反映出城市需求增长。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8.90%,排名第二,仅次于南宁。广州城镇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2571.7亿元,排名第三,位居北京、上海之后。广州旅游人数增长率5.71%,排名第30,但仍在北京、上海之前。

五 提高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的思考

2016年8月国务院对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表明了国家赋予广州的城市定位,其中包括国际商贸中心。面对这一重大的发展机遇,政府决策部门需要对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做深入研究,以深化和提升城市发展战略。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经过从初级到高级的成长过程,其中城市流通产业是关键。城市流通产业基于多种因素与资源,并非狭义的商业。现代化大城市由于交通、人口、产业等因素的集聚,必然带来商流、客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汇集,使这个城市成为一个区域商贸中心。只有区域商贸中心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它才有可能逐步成为全国性的商贸中心。而只有广州作为全国性的商贸中心地位得以巩固和提升,并且构建起国际商流、客流、物流与资金流的通道,融入国际商贸体系中,它才有可能成长为真正的国际商贸中心。广州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从根本上取决于城市流通竞争力。

本文依据《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2015-2016)》的结果,在流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内对广州做横向比较分析,发现在所采纳的各项二级指标中,流通投入指数排名广州居全国之首,其他如流通规模与基础设施指数、流通便利指数、流通贡献指数、流通现代化指数、流通产出指数、专业市场指数等,广州都排列在前五名之内,在35座目标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其他大多数指标高于平均水平(见图1),综合排名第一。笔者通过横向比较发现,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流通基础设施完善,流通资源丰富且配置比较合理,流通总量大,现代化程度高,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突出,凸显出广州高水平的城市流通竞争力。

图1 广州流通竞争力分项指标雷达示意

通过细化的分项比较,笔者也发现广州城市流通相对比较薄弱之处。比如,广州流通投资指数排名靠后,人均占有流通资本规模较小而导致城市流通投资强度偏低。在对城市流通能力的考察中,广州城市流通辐射力指标中的客源辐射力、引资辐射力和物流辐射力排名中下游,城市流通成长力指标中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排名第20,流通业利润总额增长率排名第24,因为广州的基数较大,增长率低于一些边远地区的后发城市,属于正常现象。

广州限额以上批零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3.24%,排名第19位,低于35座目标城市的均值(55.3%)。限额以上批零商贸企业在消费品零售市场的占有率,反映城市流通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这一指标排名靠后,一方面反映广州流通业市场主体多元的特色,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出广州流通业市场主体“散而小”的不足。广州流通业应以发展繁荣的大众商业为切入点,进一步面向大众消费,发展特色商业,而不应片面追求满足小众消费的“高端商业”。广州流通业既要保持网点多、商铺多、商人多的传统优势,又要使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更大更集中,吸引更多的国内国际客流,以此提高城市商流辐射力,向着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定位方向发展。

广州人均占有流通资本规模较小而导致城市流通投资强度偏低,是城市流通竞争力中一块短板。但是目前广州的大型商业设施并不少,商圈规模也不小,甚至出现相对过剩。在此条件下如何加大城市流通投资强度?需要开拓新的思路,出路之一就是发展社区商业。社区商业是一种与居民日常生活和经常消费最直接密切相关的商业网点类型,是满足城市绝大部分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商业组织形态。根据多个城市的不完全统计,社区商业所创造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以占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强。与中心城区大中型商业网点设施相对饱和情形相比,广州社区商业发展滞后于社区居民消费需求,社区商业尚存在商品种类较少、缺乏统一规划、网络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不少老旧社区因为缺乏改造的责任主体,商业设施配套改造的速度大大落后于社区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一些新建小区的开发商为追求资金回笼速度,只注重建设住宅物业而忽视商业设施的配套。发达的社区商业,既是城市服务功能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广州城市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离不开发达的社区商业,广州应重视和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提升社区商业总体规模和经营水平,对既有的商业网点结构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整合,增加社区商业建设的投资强度,构建更加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规律、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社区商业,不仅可以补齐广州人均占有流通资本规模较少的短板,提高城市流通竞争力,更是对实现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重要贡献。

在城市流通效率的横向比较中还发现,几项效率指标不够理想,如广州商流竞争力系数排名第十六,物流竞争力系数排名第八,流通业成本利润率排名第二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平均效率排名第二十一。挖掘流通企业潜力,提高流通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是广州城市流通产业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广州流通业努力的方向。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流通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广州要在政府主导下成为宜商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提高城市流通竞争力的动力源泉。优质的营商环境像一个强大的引力场,承载要素流动,凝聚投资创业,引导商家云集,改善企业经营,是企业开展竞争与合作的大平台。企业是否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获得感是否增强,是测量营商环境改善程度的标尺。广府商人是粤商的一支劲旅,以精明能干善于经营著称于世。城市中每一个流通企业的经营能力,都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的流通竞争力;每一个流通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了,城市流通竞争力整体水平就有大提升。广州所有的流通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应该为提高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努力拼搏,改善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率。

任何一种评估体系都不可能毫无偏颇完全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也概莫能外。但是,其相对的客观性与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此正确的解读是,既要肯定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和优势,也要正视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的不足之处,而不应盲目乐观,百般辩解。参考对广州城市流通竞争力的横向比较,按照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广州流通业还要认真补齐短板,再创新优势,再造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