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村调研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11-30   浏览次数:1358

   阅读徐振宇博士的新著《小农-企业家主导的农业组织模式:天星村葡萄业技术与市场演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自己仿佛闻到了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泥土气息。这部有血有肉、丰满厚重的新著所展示的,正是当前非常需要的农村调研范式与写作范式。我毫不掩饰对这本专著的欣赏,源于如下充分的理由:

第一,作者清新的文字风格,诠释了深入浅出。作者非常熟悉相关领域的学术进展,非常熟悉有关的理论,而且能够把他的观察与分析,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故事”不仅讲得完整、深入,而且有趣,且颇富启发性。这不仅在于作者有较深厚的理论积淀,更需要作者对农业、农村现实的真切理解。作者自言,从到县城上初中到后来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每年寒暑假都有几个月的时间从事全日制农业劳动,干过大多数农活。作者有过为时不短的“兼业”农民经验,对农业、农村生活有切身体会,同时又是科班出生的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这样的经历,使得作者的文字兼具“理智”与“情感”,能够很自然地将理论融入实证分析之中,而不是当下一些专著和博士论文所表现出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两张皮”,同时又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我向来主张深入浅出的文字风格这种风格正是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经典著作展示的,其基本特点是,简洁而细致,深入却不深奥。振宇君的新著,正好具备了这样的文字风格。这种文字风格,让我马上想到了费孝通先生的文字,也让我想起了曹锦清、于建嵘、贺雪峰等当代以村庄调研著名的学者的文字,他们的文字风格,是值得后学学习的范本,振宇君的文字,也值得品味。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授所言:那些学习过相关理论的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理论,不了解相关理论的读者也会感到很有意思,因为被忠实记录的生活本身是最有意思的。唯有如此,才是真正懂得了理论,真正懂得了理论的用处,在此基础上也才有可能发展理论。[1]

第二,作者扎实的调研功底,诠释了以小见大。该书的选题,比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的选题还要小。整本专著,只研究一个村庄,而且只研究这个村庄的葡萄业,更重要的是,只围绕一个基本命题,也就是作者心中的“谜”,即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也不通过正式的农民合作组织,一家一户的小农单凭自身的力量是否也能演化出有竞争力的农业?全书围绕这个“谜”而展开,深入剖析了这种一家一户分户经营的组织模式演化的内在运行机制,尤其是与葡萄业的起步、技术演化、市场范围扩展、流通组织演化相关的运行机制。正因为所选的题目“小”,且高度聚焦,所以能够非常深入。全书所有分析,几乎都基于一手的调研资料。作者对一个村庄的葡萄种植业的跟踪观察竟然超过10年,这是值得学界学习的。这可能跟振宇君毕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传承密切相关。据我所知,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很多以扎实的农村调研著称的学者,如朱玲、张晓山、韩俊、党国英、于建嵘、胡必亮等。尤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居多。振宇君正是毕业于这个著名的研究所,想来他必然经过了良好的熏陶。作者坦言,他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直接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张晓山先生、党国英先生、胡必亮先生、杜志雄先生、苑鹏研究员的影响以及到农村发展研究所做学术讲座的姚洋先生等高手的指点。没有这么多农村调研高手的指点,我想振宇君或许不太可能下定决心做一篇显得不那么“主流”的博士学位论文。但是,正是这种“非主流”,成就了振宇君的论文写作;正是这种“非主流”,使得振宇君的新著显得独具特色和风骨。他的研究,是真实的,是令人信服的真问题。

第三,作者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诠释了法无定法与不拘一格。正如作者的导师所言,作者要研究的问题决定了该项研究必须采用跨学科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法无定法,只要能回答提出的问题,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必拘泥于学科,更不要有门户之见。振宇君并不拘泥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不拘泥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大量使用了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高度强调了小农群体中蕴藏的企业家精神,强调了偶然性、试错、模仿、学习等奥地利学派强调的方面,强调了关系网络等新经济社会学所强调的方面,强调了干中学、知识外溢和非正式合作,正是通过以上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方面,作者指出,在农业组织演化的进程中,政府角色不容低估,但真正的英雄则是少数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户,正是他们不断创新了技术范式,不断开拓了新的市场。

第四,这是一篇突出“主语”的论文,诠释了“有血有肉”。当前的很多论文和专著,虽充斥着大量的数据,但很多分析与“话语”是缺乏主语的。振宇博士的这本专著,显然是有主语的,什么事情究竟是谁做的?和谁在一起做的?他面临的约束条件是什么?都有比较清楚的交代。振宇君的研究,虽不像那些计量经济学研究做得那么“神马”,却不是不着边际的“浮云”,而是扎根于农村现实和农民真实生活的作品,是一项非常严谨的案例研究,整个撰写过程,无论是摘要、导论、正文、脚注、参考文献,都显得极其规范。

回到本文的标题:当前需要什么样的农村调研?上文实际上已经回答了本文标题的疑问。即当前需要的农村调研,一要清新的文字,深入浅出;二要有扎实的调研,以小见大;三要有跨学科的视野,不拘一格;四要突出“主语”,“有血有肉”。



[1] 参见苏力:《序言》,贺雪峰,2003:《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