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粤商成长与广东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借鉴吕一博等人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假设影响新粤商成长的5个维度和18个因子,通过对15家企业的董事长或CEO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广东区域经济的特点与新粤商成长的所有维度相关,但程度有所不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广东区域经济与国内其他区域经济、新粤商与其他所谓“商帮”的区别会越来越小;新粤商若不能适应本土以外的经济环境,则其作为“商帮”的群体实力、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会日渐减弱。
关键词:广东;区域经济;新粤商;成长性
本文所谓新粤商,概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粤籍企业家,在广东省创业起家的非粤籍企业家也包含其中。在中国近代史上,在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封建社会后期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由于区域经济、文化的差异,出现了如徽商、晋商和粤商等不同的商帮。但现代社会的所谓“商帮”,其涵义与传统社会的商帮涵义截然不同,前者已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
2001年11月在中山大学召开的“企业家理论与企业家成长国际研讨会”讨论了企业家、经理人与企业家精神,本次会议研讨的逻辑起点是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家精神的区分。李新春教授在这次研讨会上提出,研究企业家不能简单地把企业家具体化、职业化,判断是否是企业家,应该着眼于他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应理解为一个企业家创新/创业过程”[1]。根据李新春教授以及这次会议的各种观点,本文将企业家定义为:占有或委托代理企业资产并承担经营风险、决定企业发展、从事市场交易的主体。所谓新粤商,亦即基于这个定义的粤籍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
企业家是一系列社会选择的结果[2],企业家的成长以及企业家群体的形成虽然有其内生性因素[3],但是都必须依赖外部资源,不仅与经济因素有关,还都基于地理、人文、社会、政治、法律等因素。新粤商的成长与广东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历经了从传统粤商到新粤商的演变,更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长期动态的复杂发展历程。广东区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新粤商与传统粤商、新粤商与其他现代“商帮”如浙商、沪商、京商等在特征上的区别。
本文并不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而是新粤商研究的一部分,旨在揭示广东区域经济特点与新粤商成长的相关性,并为进一步探讨其互动影响的内在规律打下基础。
一、改革开放30年所形成的广东区域经济特点
1.对外开放带动了加工业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日渐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的一个制造业中心,这一产业集聚是与目前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珠江三角洲的高人口密度、国外投资的区域差异性等因素紧密联系的。从产业角度看,第二产业对于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从1990年的43.1%,到2000年的50.4%,再到2008年的51.6%。自1990年以来,广东省区域经济的持续大发展,在结构上归因于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集聚。人口的初始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全国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这三个因素促使产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聚集,也使广东成为全国的制造业中心,甚至是世界最大的“加工场”。
广东2008年的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为5.5∶51.6∶42.9,属于“二三一”结构,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调查资料显示,在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占2.4%,而金融业只占0.5%。广东的就业结构2000年为40.0:27.9:32.1,2007年为29.4:39.0:31.6,更是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面临工业化升级与城市化推进的双重压力[4]。
2.专业镇分布广泛
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广东各地逐渐形成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400多个镇中,有1/4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如东莞、惠州等市中小企业集群构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江门、珠海则形成了电器机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广东拥有大量的“一镇一业” 或“一镇一品”的专业镇,以“大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作为”为特征享誉全国。据统计,在广东的1 551个建制镇中,就有500多个中小企业产业群(专业镇),其中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的有130多个,大的达到100亿至150亿元。例如:东莞市有虎门的服装、清溪的电子制造业、厚街的家私制造等;中山市有古镇的灯饰、小榄的五金、沙溪的服装等;佛山市有以陶瓷著称的石湾镇,南海市有以铝型材为支柱产业的大沥镇、以小五金业为主业的金沙镇、以纺织闻名的西樵镇,顺德市有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俱等。大部分的专业镇是依托本地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原来的产业基础、当地资源和市场,引进外资和技术,逐步建立起配套设施,配合廉价的劳动力,形成成本优势,把产业规模做大做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5]。
3.外源型与外向型经济成为主轴
广东凭借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以及改革开放的机缘,承接港澳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广东的投资与市场主要来自外部,属于典型的外源型经济。在大量“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的带动下,广东制造业得到高速发展,并形成了港澳专注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服务支援业务,广东专注于生产制造业务的区域经济合作分工关系,这种关系也被简单地称为“前店后厂”。由此也促成广东的外向型经济特色,使广东经济的外向度高达155%。
4.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内源型经济成分突出
以2006年的统计资料为例,2006年广东民营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 396.53亿元,增长15.8%,比全省GDP的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0.04%。据来自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广东全省民营经济单位达305.79万个,比上年增长9.9%。其中,私营企业53.41万个,个体工商户241.58万个。广东民营经济的投资来源以自筹为主,国内贷款566.88亿元,利用外资48.57亿元,自筹资金则高达1 774.70亿元[6]。
在国内外经济放缓的情况下,2008年广东民营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水平,内源型经济成分突出。2008年,广东民营经济单位数383.38万个,比上年增加35.89万个,同比增长10.3%。其中:私营企业73.20万个,增加10.94万个,增长17.6%;个体工商户302.52万户,增加21.80万户,增长7.8%。2008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133.33亿元,同比增长9.5%,民营经济对全省GDP增长的拉动率为4.3%。2008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2226.09亿元,同比增长25.4%,占广东税收收入的28.9%。从业人数2015.02增长4.6%,占全省总从业人数的36.9%[7]。
5.中小型家族企业居多
据2008年广东省中小企业成长评价研究报告披露 ,2003年~2007年连续5年进入广东省统计局统计目录的规模以上的企业14 288家,其中,13 681家有效样本企业覆盖了广东省所有的地市及几乎全部工业行业。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中,有6 836家中小工业企业具有成长性,占实际有效评估样本的比重为49.97%。与2007年评价情况相比,进入测评的企业数量、成长性企业数量分别增加了约45%,成长型企业比重也增加了1.4个百分点。可见,广东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不仅实现了量的扩张,也得到了质的提高。
抽样调查显示,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的规模主要集中在1 000万~5000万元之间,最具成长型的500家企业的规模分布与全部成长型企业的规模分布差异不显著,而不同行业间成长型企业规模差异显著。企业平均规模最大的行业(烟草制品业)达到109.9亿元,最小的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仅2 262万元。平均规模过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行业、矿产行业及广东省的优势行业,如饮料制造业、通信行业、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等[8]。
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中小企业18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全市工业企业5 100户,其中中小企业5 040户;私营企业14.31万户,中小企业占77.2%;1 165户高新企业中的大部分也是中小企业。而在中小型企业中,又以家族企业居多。
6.创业型经济发展快速
从整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等城市,都是广东创业活动活跃而密集的地区,其中深圳表现最为突出,属于全球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据2003年度全球创业观察(GEM) 所作的调查研究,在被调查的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和大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全球的整体创业活动率平均水平是8.98%,而深圳的整体创业活动率达到10.49%。深圳还表现出以机会型创业活动为主的创业特点,机会型创业活动率达8.64%,而全球平均水平为6.4%。
7.城市经济为主体
改革开放三十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经济发达的城市带,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城市经济已成为广东全省经济的主体。其中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凸显带动作用,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4.75%,第三产业比重更是高达58.41%和49.84%,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也占全省的42%以上[9]。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据国家发改委《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规定,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程度达80%,2020年达85%,已构成了城市型的经济形态。
8.省内区域经济与城乡发展失衡
广东经济高速增长与广东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翼及粤北山区三大经济地带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合作相伴,三地的产业关联度低,有待提升。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失衡,还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不仅存在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这样的经济边缘地带,也存在于作为广东经济中心地带的珠江三角洲地区[10]。
二、新粤商成长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
吕一博等人在《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上发表的《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例[11]。见表1 。
表1: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维度 影响因子(子维度)
企业家导向 1创新倾向
2先动性
3风险趋向
创新能力 6新发起能力
7创新实现能力
8创新推广能力
企业内部资源 9金融资源
企业资源外取 10企业网络
企业环境 11动态性
12友好性
13不确定性
吕一博等人的研究对象是中小企业,而本文研究的对象――新粤商多数为中小企业家。尽管如此,吕一博等人的成果仍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探讨广东区域经济与新粤商成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开启了思路。
根据吕一博等人的研究,作者初拟了一个假设的模型,将新粤商的成长因素归纳为5个维度,即创业动机、创业能力、成长资源、企业网络和成长环境。每个维度之下又分解为若干影响因子(子维度),见表2。
表2:新粤商的成长维度假设
三、对15家粤商的深度访谈
基于上述假设,通过对15位粤商的深度访谈,进一步探讨影响新粤商成长的因子与广东区域经济特点的相关性。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于2006年4月公示了“2004-2005年度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候选企业名单,作者按此名单对其中5家企业的高管做了成功的深度访谈。这些企业是:美的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天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和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另外,还对各市经贸局推荐的20家企业中的10家企业的董事长或CEO做了成功的深度访谈,这些企业是:番禺八味庄食品、御银科技、广州好当家连锁、广东楚京贸易公司(广州市经贸局推荐企业)、东莞松鹰实业有限公司、东莞嘉荣连锁、东莞信立批发市场、东莞喜洋洋连锁(东莞经贸局推荐企业)、中山益华百货(中山市经贸局推荐企业)、汕尾美顿(汕尾市经贸局推荐企业)。这15家企业中,存续20年以上的有13 家,股份制企业有8 家,家族企业有9 家,生产型企业有10 家,外向型企业有 8家。访谈的内容是统一的,以假设的18项影响因子作为话题与被访者做比较深入的探讨,每次谈话的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当然,难以免俗的是,有部分谈话是边吃边谈。由于事先讲明要录音,有些访谈存在人为的障碍,个别被访者由于现场录音而有些拘谨,要使谈话继续和深入就要不断地加以引导。因此,谈话录音是不连贯的,不仅语言不连贯,有时意思也不连贯,需要在事后根据回忆整理。为了避免记录失真,访谈时一定另有助手在场,帮助录音、记录和回忆。为使访谈尽可能生活化、口语化,将18个子项转变为比较通俗的14个问题;为了使访谈的内容更有利于本研究,又增加了两个问题,以使谈话深入。访谈围绕如下16个问题进行:
1谈谈你是怎样白手起家创业的?
2当初你有借助“南风窗”吗?
3谈谈自主创业前的经历。曾在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吗?是如何下海的?
4谈谈个人的创业能力。主要靠敢于冒市场风险?市场嗅觉敏锐?有一技之长?善于精明理财?坚持学习和创新?
5怎样融资?融资有什么困难吗?可不可以谈谈资金周转情况?
6感到人力资源的困难吗?管理层和工人哪部分人力资源充足或者不足?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管理人力资源?
7谈谈企业用地的产权。怎样处理与企业土地所有者关系?
8你对政府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的评价如何?你感到政府对你的支持吗?
9谈谈对信息化的认识,信息化给你的企业带来什么?
10你的企业是否置身于某个供应链之中?你感受到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促进吗?
11你和某个专业镇有关联吗?你受到产业集群的影响吗?
12政策的稳定性对你重要吗?
13你对企业的生存环境满意吗?你对企业生存环境有什么要求?
14现在都在讲产业升级与转型,这对于企业的永续发展重要吗?你感到压力吗?
15你听说过“新粤商”吗?你意识到自己就是“新粤商”吗?
16谈谈你对广东区域经济特点的理解。这些特点对你个人或企业的创业过程有什么影响?
作为示例,与被访者A的访谈记录摘要如下:
我原在国有企业工作,看到别人都下海,也想自己拼搏一下。我的家族中有人经商,我也想尝试自己开店。几个人凑点资金,加上从海外亲友借点钱,赶上邓小平南巡的大好形势,开始了我的事业……
做生意就要敢冒风险,了不起再回到身无分文的原始起点。但是拼搏不等于蛮干,邓小平说要摸着石头过河。大量的外资加工企业吸引大批外来工,形成了很大的市场需求。我是看准了市场需求才做起来的,相信中国的零售市场一定会不断扩大……
融资是最大的挑战,企业要扩大规模,最担心的是资金链。现在我的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经过十多年的积累,现在以自有资金为主。我所处的地区经济发达,专业镇很多,除了外资企业,还有许多民营企业。现在已经涌现很多本地老板,很有实力的。如果资金一时短缺,也可以在企业之间拆借。我们有良好的资信,和银行的关系也很好,贷款没问题……
外人都说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不一定不能发展,但是我早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家族企业的局限,广揽人才,安排大学生。现在我的管理层中,家族成员都已经占极少比例,员工来自五湖四海,连本地人的比例都不算大。
我的企业是一间连锁企业,不可能拥有全部物业。而是租用物业,不和地主直接发生关系。现在面临工业用地转型,对于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我的企业是很好的契机……
政府的服务意识比过去强多了,制订了很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经常发布有关产业发展的信息。对于企业的技术改造,政府还有贴息或奖励。审批的手续已经简化很多……政府是官,官就要管,但是现在已经管的很少了。不过,大家都很尊重政府,看重与政府主管部门保持好关系。
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平台,离开信息化连锁企业不能发展。如果某个地区信息化程度很低,无论那里市场多大我都会放弃。信息化要靠全社会和政府,靠单个企业无论多大的投入都没有办法实现信息化。
对于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来讲,关键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里可以与供应商很好地结盟,大家都有这样的意识,齐心协力实现共赢。
专业镇繁荣了本地的经济,也就繁荣了市场。不大清楚商业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商业有什么影响啊?……
政策是稳定的,政策稳定很重要。政策不能变……
希望环境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生存环境感到满意。经济形势总是变化的,但是政府和社会要给企业创造有利的环境。好的环境是公平的,透明的……
我们这里已经由农村型经济转变为城市型经济,产业升级与转型对我们当然有影响,时时都感到压力。企业也要升级,但不是所有企业都要转型……
我们一路都是创业发展起来的,企业原来的规模很小,我希望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我的企业早就将目标从农村转到城市,企业需要不断学习赶上最先进的水平,所以加盟了全球经营.我认为我的企业一直都是创业型企业,保持创业精神才能永续发展……
珠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很大,这也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商机。我们一直在考虑怎样向粤北和粤东粤西两翼发展……
访谈的结果显示,所有被访者对包含18个因子的14个问题都有准确的理解和各自的看法。这些访谈记录也印证了一些前期研究的结论,比如王先庆、黄华等人对于粤商的研究[12-13]
全部被访者主观上的粤商意识并不明显(针对问题15)。比如:
被访者B:我是开工厂的,也算是粤商吗?
被访者C:我是湖南人,来这里创业,我不是粤商。
虽然被访者大多不能自主的系统地说出广东区域经济的特点,但是对访谈记录的词频统计显示,新粤商成长的5个维度,均与作者所归纳出的广东区域经济的8个特点相关,相关的程度各有差异,也可能某一影响因子(子维度)与某一特点不显示一一对应的相关性。
四、广东区域经特点与新粤商成长的相关性
深度访谈的结果反映出广东区域经特点与新粤商的成长具有如一相关性:
特点1对外开放带动加工业兴起与1白手起家、2南风窗、3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5市场嗅觉、6一技之长、7精明理财、9金融资源、10人力资源、11地主关系和12政府关系等10个影响因子密切相关。
特点2专业镇分布广泛与3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9金融资源、10人力资源、11地主关系、12政府关系、13信息化、14供应链、15产业集群、16政策的稳定性和17环境的友好性等10个因子密切相关。
特点3外源型与外向经济为主轴与2南风窗、9金融资源、10人力资源、11地主关系、12政府关系、13信息化、16政策的稳定性和17环境的友好型等8个因子密切相关。
特点4内源型经济成分突出与1白手起家、3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4冒险精神、5市场嗅觉、6一技之长、7精明理财、9金融资源、10人力资源、11地主关系、12政府关系、15产业集群、16政策的稳定性和等13个因子密切相关。
特点5中小型家族企业居多与1白手起家、2南风窗、3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4冒险精神、5市场嗅觉、6一技之长、7精明理财、9金融资源、11地主关系、12政府关系、15产业集群、16政策的稳定性和17环境的友好性等13个因子密切相关。
特点6创业型经济与1白手起家、4冒险精神、7精明理财、8学习和创新、9金融资源、10人力资源、13信息化、14供应链、15产业集群、16政策的稳定性、17环境的友好性和18产业升级与转型压力等12个因子密切相关。
特点7城市经济为主体与3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5市场嗅觉、7精明理财、8学习和创新、9金融资源,10人力资源、12政府关系、13信息化、14供应链、16政策的稳定性、17环境的友好性和18产业升级与转型压力等12个因子密切相关。
特点8省内区域经济与城乡发展失衡与8学习和创新、9金融资源、10人力资源、11地主关系、12政府关系、13信息化、14供应链、15产业集群、16政策的稳定性、17环境的友好性和18产业升级与转型压力等11个因子密切相关。
新粤商研究的对象尽管是现代社会所谓的“商帮”,实际面对的是在广东区域经济环境下成长的企业及变化中的人(企业家)。已有的大量的粤商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是从人文角度入手,研究的方法大多属于定性研究。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崛起的广东区域经济,与面目一新的粤商成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确是错综复杂的,试图对其勾画出一个量化的模型并予以实证,实在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作。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假设并初拟一个研究框架,会使进一步的研究有所遵循和裨益。
新粤商成长于特定的时期与特定的环境。初步的研究表明,广东区域经济的特点与新粤商成长的所有维度相关,但程度有所不同。同时也说明,在生产力低下、市场封闭、经济环境差异巨大的历史条件下,“商帮”的独特性才会比较突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无论是广东区域经济还是新粤商的发展,其独特性会越来越淡化,广东区域经济与国内其他区域经济、新粤商与其他所谓“商帮”的区别会越来越小。
在研究中还发现,新粤商的兴起固然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但是如果其发展局限在本土区域之内,而不能走出本土区域,不能适应本土以外的经济环境,那么作为一个“商帮”,则其群体的实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则难以充分显示。现在中国社会的“商帮”当属浙商。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省外浙商人员达207万;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2003年在浙江省外经商办实业的国内浙商已达到400万人,在省内及国外的浙商只有100多万人。截止2008年底,浙商在广东的投资超过2 000亿元,每年从广东汇到浙江的现金超过200亿元。浙商在山东省的投资达1 000多亿元,即使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贵州省的投资也有450亿元[14]。可见,走出土生土长的经济区域,才能显示“商帮”的实力;如果囿于本土而论“商帮”,对“商帮”的研究也会受到局限。
参考文献:
[1]李新春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02(1):89-92.
[2]石秀印.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J].管理世界,1998(6):187-196.
[3]戴玲.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内生性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1):58-60.
[4]罗必良.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问题与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07(6):31-34.
[5]徐印州.珠江三角洲镇域经济初探[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4):41-45.
[6]薛黎.广东民营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N].上海证券报.2007.02.09.
[7]国家统计局20090.06.09 发布.
[8]新华网 2008.12.01.
[9]广东年鉴2008. 广州:广东年鉴社 2008.10.
[10]陈鸿宇等.广东区域经济差距变化趋势研究[J]. 珠江经济.2008(5):12-15.
[11]吕一博等. 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1).14-23
[12]王先庆.试论现代粤商的个性特征及其对外扩张问题[J].商业经济文荟.2007(6).10-14
[13]黄华.粤商企业文化创新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3):?-?
[14].浙商:闷声发财赢天下[N]. 时代周报,2009-06-15(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