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流通发展与改革杰出贡献奖名单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12-01   浏览次数:2269

万典武

 高涤陈

 胡 平

 张世尧

 纪宝成

 高铁生

 丁俊发

黄 海

 黄国雄

 郭冬乐

 柳思维

 徐从才

 宋 则

 李金轩

万典武

  万典武教授,是我国商业理论奠基人、商贸流通领域资历最深专家之一,在业界德高望重。他从事经济管理研究工作50多周年,曾任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副会长。 在50多年经济管理研究与实践工作中,万典武教授成就卓著,尤其是在商品流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曾被评为“中国高产经济学家”之一。耄耋之年,他还牵头创办“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经常就商业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万典武教授倡导商品流通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渠道,主要研究成果:在流通理论研究、流通管理和商业企业改革等方面发表众多重要观点和文章。他提出了著名的“市场球场论”,这些理论推动了我国商业理论的发展和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此外,万典武还时常上书谏言,提出了加强商业网点规划,控制盲目兴建大商场,实行内外贸统一管理等重要建议,受到了中央领导重视,多次批示有关部门参考和落实,还应邀参与起草与论证《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管理办法》、《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等商业领域纲领性文件。1991年,他被授予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享受政府津贴。2003年被中国十大商业新闻及年度人物评委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高涤陈  

    ――社会主义流通经济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高涤陈,1959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本科毕业时,因其兼具理论知识和实际商业工作经验而被孙冶方先生挑选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此后一直从事社会主义流通经济理论和商业经济理论的研究。从1960年代初起,他作为孙冶方先生的重要助手参与主编了《社会主义经济论》流通篇,并于80年代初协助孙冶方教授完成了在国内有极大影响的《流通概论》一文。

    在长期的流通经济理论研究过程中,高涤陈先生出版了众多著述,包括《商品流通若干理论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商业运行概论》(中国物资出版社,1991)。其中,《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研究》和《商业运行概论》分别为国家“六五”、“七五”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他还发表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与流通、市场经济与流通体制、商业体制改革、服务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约300篇,形成了系统的流通与商业经济学术思想,对促进我国流通与商业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涤陈先生曾先后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商业外贸研究室主任,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兼任商业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市政府经济顾问、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和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在国内10多所财经院校担任兼职教授。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胡  平

    中国商业文化的思想者。

    胡平曾在任国家商业部部长期间,提出了创建商业文化学的倡议。他把商业文化学定义为:渗透在商业流通领域各个过程和商业行为、各行各业里的文化,是一门边缘性科学。他认为,商品经济越发达,商业文化也就越丰富,并呼吁专家学者重视商业文化学的研究和创建。

    1991年,时任商业部部长的胡平提出,商业流通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市场化、集团化、现代化”。此语一出,引起了学界的争论。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提出“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英明论断,胡平的观点才终于找到了理论依据。后来,胡平所提的"四化"里面有"三化"被写进了中央的有关文件。
     前沿的思想,敏锐的商业意识,大胆务实的工作作风,使身为商业部部长的胡平经常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与评说,胡平的商业文化学概念提出之后,不但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连香港、日本、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的专家学者,也都不同程度地对这个课题予以关注。在胡平的大力倡导下,1991年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94年,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又创办了《商业文化》月刊。

    胡平部长始终与学术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不仅担任着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长的职务,而且还是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同时还被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天津商学院、厦门大学等十几所高校聘为特约教授。
    自从事经济工作和创立商业文化学以来,胡平先后出版了《论商业文化》、《魅力•活力•动力•再论商业文化》、《经济市场化与流通新秩序》、《胡平商业文化论文集》等专著。
     10多年来,在他的大力倡导下,中国的商业文化在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世界先进文化,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体系。商业文化学已由最初的边缘性科学,成为了当今显学。中国的商业文化已成为全球主流商业文化之一,由中国商业文化衍生出的中国式管理,也引起了世界管理学界的共同关注。

 

张世尧          

    现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民族贸易经济促进会会长,原商业部副部长。1993年后,任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内贸易部中商企业集团董事长。

    张世尧同志自1951年至今的58年间,在商业工作、党组织委派的各项工作和社团工作等方面都积累了比较全面的知识与经验。在深化商业改革,推动商业对外开放,促进商业发展,稳定和繁荣市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经常亲自动手撰写大量工作报告和学术文章,并先后编著出版了《论商业改革与发展》、《崇高的事业、重要的产业――论中国烹饪和饮食服务业》两部学术著作。

    在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先后会同其他委员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几十篇有内容、有建议的《提案》。这些提案涉及商业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建议政府尽快制订《市场法》、《批发市场法》、《屠宰法》等法规;并会同其他委员提交了多篇有一定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调查报告,如《商业改革研究要重视市场难点》、《中国批发业需要破旧立新》、《关于搞活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情况调查与建议》、《发展农村商品流通,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的调查报告》等。这些提案和调查报告经全国政协分送给各主管部门,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认真研究办理。例如,要加快内外贸行政管理体制和企业体制的改革、尽快结束内外贸管理体制长期分割的问题,国务院很快就决定成立统管内外贸的商务部,省、市及以下各有关部门也相应作了改革。张世尧同志为我国流通发展与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纪宝成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等,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从事市场与商品流通、商业经济、市场营销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在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和公共管理方面也颇有建树,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出版《商业活动论》、《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规划、体制、发展》、《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统一市场新论》等专著和主编、参编著作23部,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30多种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累计400多万字。其中,主编的《市场营销学教程》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领衔合著的《商品流通论》于1995年获国内贸易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的《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获2005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主编的《中国统一市场新论》获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与此同时,他因材施教,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最佳授课教师,培养了大批流通领域的理论研究人才和商业管理人才,积极呼吁贸易经济学科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推进流通理论的创新、流通学科建设的系统化和商业产业的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取得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被我国和美国、日本、爱尔兰、韩国等多所高等院校授予名誉博士、名誉教授称号或被聘请为兼职教授;获“国内贸易部部级专家”称号;2006年度IET―方正大学校长奖;2006年度十大创新英才;2008年中国思想力人物等称号。

 

高铁生

    经济学博士,曾任国家物价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国家计委市场司司长、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总经理。现为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市场流通理论研究和相关政府部门管理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流通理论国际比较研究,主持编写过《中国市场概览》、《流通产业政策研究》等较有影响著作。圆满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九五市场体系规划》课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在政府部门任职期间,参与过粮食、棉花、化肥、成品油等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并倾力推进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近些年来,主持编写过《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与产业发展》、《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扩大农村消费问题研究》、《中国化肥市场改革和发展报告》、《中国粮食安全中长期政策》等著作和报告,受到中央领导肯定和业界好评。2009年10月在经济日报发表“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一文,引起各界广泛重视。尤其在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安全这一领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丁俊发    

    丁俊为发研究员、多个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他长期从事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现代物流学研究,是中国著名流通经济专家与资深物流专家,主编或独著20多本著作,《流通经济学》与《跨世纪流通发展战略》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流通经济学》获第十届国家图书奖。

    他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通五论”,即:“流通决定论、流通发展阶段论、流通调节论、流通一体论与流通运行统一论”。在《中国流通》一书中,全面剖析了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不同时期的流通思想,清理了“重生产、轻流通”的理论根源。

    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积极开拓城市与农村市场,全力推进“改革消费体制、调整消费政策、改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2000年被《中国市场》评为影响中国市场的25位经济学家之一。

    他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积极倡导者与推动者,是《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主要起草人,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1年被“中国物流媒体联盟”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物流风云人物”,2007年被韩国物流学会授予“国际物流贡献奖”,2008年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中国物流改革开放三十年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

    知名经济学家柳随年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丁俊发同志长期在流通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他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和探索中国商品流通与消费需求的客观规律,他写的专著或论文,有独创之处,涉及许多深层次问题,观点鲜明,敢于创新,在流通界影响较大,有些观点已被国家领导人所重视。由丁俊发同志主编的《流通经济学》、《国内贸易经济管理》、《跨世纪流通发展战略》等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一位流通方面的知名学者”。


黄  海 

    原任商务部部长助理等职,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对我国流通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1992年提出在国内应该发展连锁经营的建议,引起国务院及商业部领导重视,1993年在全国商品流通工作会议上介绍连锁经营知识,此后组织提出推进连锁经营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1994年首次把“业态”概念引入我国,并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部业态国家标准。2002年提出把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作为流通现代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肯定。

    组织实施开拓农村市场工作。多年从事农村流通研究,2002年总结江苏苏果超市开拓农村市场经验,引起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视。2004年提出在农村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的建议后,作为商务部分管领导,2005年起直接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东桑西移工程”等农村市场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予以表扬,这些工作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

    倡导并规范流通领域对外开放。1993年起负责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政策研究,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多次参加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提出“有限商圈”(商业与工业不同,任何商店的商圈都是有限的,因此外资商业难以在我国市场取得支配地位)概念,主张积极开放国内流通领域,并针对开放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有关分析判断和政策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肯定。

    建立完善市场信息监测与调控体系。为适应国家内贸局撤销后商业统计工作中断的新情况,2000年开始探索建立流通企业市场信息监测直报体系,2003年直接组织建立了商务部市场信息监测体系,目前已经覆盖2万家企业,具备每日报告的能力,成为国务院各部门中除国家统计局外功能最强的监测系统。提出“准确监测、深度分析、快速反应、及时调控”的工作思路,为应对市场波动、保障商品供应、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指导商务工作实践中丰富现代流通理论。常年深入市场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努力把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紧密结合,积极同理论界、学术界进行联系交流,形成了“基层调研---发现典型---理论分析---政策配套---积极推广”的工作模式,使得所分管的市场建设和运行调控领域,不断推出新的工作思路,受到国务院领导、地方商务部门、广大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好评。

 

黄国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18年投身商业工作实践,30年从事商学教育和研究,伴随中国流通60年发展而成长的资深商学教授、中国商业经济领域的权威学者、中国著名流通专家。

    他关注流通业的发展、重视对商业现象的研究,发表一系列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和调查报告,被业界称为“行业的灵魂”(步步高王填语)。

    他提出流通是基础产业的理论,被称为“近年来最有震撼力的思想结晶,是流通业30年改革的最高总结”(中国商联会何济海会长)。

    他提出许多新的观点、新的理念和发展战略,被誉以“商业经济理论的旗帜”(中国商报、商业传记网)。

    他针对流通领域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先后发表了100多篇文章,观点创新,针对性强,切中时弊,在业界产生较大反响、起到较大的指导作用。他先后被评为零售年度人物、商业地产特殊贡献人物和推手、1986-2006年特许经营十大贡献人物、1995-2005年连锁商业发展十大新闻人物、1985-2005年推动中国商业进程的商界精英、中国流通改革30年的功勋人物。

 

郭冬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市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流通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参加或主持国家社科“六五”、“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美合作课题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部、财政部等重点课题20余项。独著、合著、主编及参加写作的著作约30部,发表论文、研究报告、考察报告200余篇。先后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优秀论文一等奖(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1996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业经济优秀论文一等奖(1985年)等。是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尤其是在商品市场培育和市场秩序完善、连锁经营发展和内外贸一体化组织形式、发展消费信用、扩大农村市场和扩大农村消费等方面,作了开创性的理论探讨和政策性的研究,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柳思维

    湖南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经济与贸易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自1970年大学毕业在民族地区从事民族贸易工作及商业教育以来,一直重视和致力于商品流通、市场、消费的研究,科研成果显著,尤其在流通理论研究为地方经济服务方面贡献突出,被称为湖南谋士,是全国流通学术界专家中唯一被聘为省政府参事的代表。从80年代以来至今,多次参与发起、组织、承办全国性流通学术研讨会,特别是1998年作为商业经济学术界专家代表被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应用经济学科组专家以来,在大力提携与支持全国流通界中青年学者、推动流通理论创新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

    30多年来坚守在教学一线,1989年以良好师德和教学质量成为全国商业经济界最早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的代表,主持的贸易经济学课程2006年评为全国精品课程。自80年代以来先后获湖南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湖南省优秀理论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徐特立教育奖、湖南省高校首届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2003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曾以“经济学教授的非经济学行为”报道其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徐从才

    经济学博士,现任南京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为教育部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商业经济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徐从才教授主要从事流通、市场、商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研究近2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杂志报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9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学术影响:①较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通与市场理论进行了研究,论文《流通地位变异论》批判了传统体制的“无流通论”,被《新华文摘》1988年第7期全文转载;②对我国商业改革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国有商业市场化、批发商业改革、产销关系调整与变革的研究等被原商业部、国内贸易部等有关部门采纳;③较早对商业产业进行系统研究。专著《商业产业论》揭示了商业产业发展的变化规律,并创新了商业经济理论研究,于1998年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④较早对我国流通转型进行了研究。专著《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以流通转型为主线,指出了流通转型的目标及其过渡方式,于2001年获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⑤立足于分工深化、信息化,对我国流通革命的演进和流通创新、对生产者服务体系构建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了系统研究,写出系列研究报告并出版了专著。

    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①所负责的《贸易经济学》课程,形成了独特的课程教学体系,于2005年获国家精品课程;②提出用信息化改造贸易经济学科,培养复合型商业人才,创新了教育理念和过程,获2005年度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③主编《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教材,走出了过去教材纯粹解释政策的泥淖,创新了研究方法,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2008年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宋  则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1993年10月被授予国务院“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30多年来,宋则教授面向基层、面向实际、面向群众,始终坚守在市场体系、商贸流通等研究领域,探索、拼搏在改革开放的阵地前沿。自1981年以来,陆续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改革报》、《中国商报》、《改革》、《经济研究》、《财贸经济》、《工业经济研究》等主流报刊和《社科院要报》、《领导参阅》、《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经济动态清样》《人民日报内参》等重要内参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政策建议400余篇,个人学术专著四部,与人合作著作多部,参与国家、部委级科研课题30多项,总研究成果400余万字。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一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工农业产品库存滞销的近期对策研究》(1998-1999),二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消费政策研究》(2000-2001),三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研究》(2007-2008)。2001年至2009年,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十五”期间中国流通创新的理论和政策研究》、B类重大课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重点课题《中国零售业产业安全问题研究》主持人和执笔人。自1987年以来,就中国经济改革大思路、粮食市场化、深度开拓农村市场、农产品流通、增进消费、反垄断、反欺诈、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外资进入等领域的重大敏感问题,调研、撰写、呈报中央的政策建议内参近30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有些内参受到最高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宋则教授视野开阔、思路新颖、见解独到、观点鲜明、一贯注重国情调研,市场体系、商贸流通领域的背景研究、基础研究、宏观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企业实际问题研究,取得了颇有个人特色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并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2006-2007十大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和改革开放30年卓越人物荣誉称号。

 

李金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商业经济学界资深专家之一。196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李金轩教授从教40余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商经人才,桃李满天下,1992年起作为一名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全国高校商业经济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百科全书》编委会委员等职。现主要兼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经济管理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英剑桥商务管理、金融管理专家组长,中英ILT(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物流管理专家组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市场运行原理》、《商业经济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商业经济概论》、《贸易经济教程》、《商业管理学》(译著)等专著和教材,以及《学习马克思关于商业的理论,重视、加强、改进商业》、《论商业活动的一般规律》、《从多角度认识商业的地位》、《再谈重新认识商业的地位》、《四律求方圆,细处创佳绩》、《掘儒文化之精华,恢弘企业仁爱精神》等有影响力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