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净斐:关于流通和谐的文献综述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01-24   浏览次数:1338

   内容摘要:流通和谐是流通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范畴,本文综述了流通和谐的相关文献,重点研究了如,斯密和巴斯夏的交换和谐说,杨小凯和张永生的交易效率说,宋则的商业和谐说。
  关键词:流通和谐 文献综述 研究范畴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流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介,从产业角度看,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产业感应度,因此,其和谐运行与否直接关系到许多相关产业的和谐运行;从企业角度看,流通企业作为联系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市场经营主体,其和谐状况对于沟通人与人的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流通和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流通和谐释义
  
  从流通发展的本身看,实现流通和谐,是流通领域始终追逐的目标。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能使人们的交互作用达到一种和谐效果(亚当・斯密,1776)。我国古代也有对流通和谐的憧憬:荀子希望通过流通达到“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尽其用”(《荀子・王制》),各民族、各地区、各行业交换,使全部资源都“尽其美”,“致其用” ,做到“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虽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荀子・王制》)

  流通和谐,就是指流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如流通要素、流通组织、流通结构以及流通与其它外部环境都处于和谐运转状态,从而达到良性流通,实现提高流通效益的目的。具体体现为: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顺畅有序,相互适应和协调,彼此之间不存在互相阻碍的情况;各类流通组织在规模上大小比例适当,批零等业态结构比例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和国际之间的流通发展相互匹配,结构搭配合理;流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流通发展对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流通发展不会对自然环境带来损害。

  流通和谐作为流通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范畴,虽然正式提出的较晚,但是,对流通和谐的研究相关文献中也有很多内容。如斯密和巴斯夏的交换和谐说,杨小凯的交易效率说,宋则的商业和谐说。
  
  亚当・斯密和巴斯夏的交换和谐说
  
  亚当・斯密(1776)最早提到流通与和谐的关系。他认为,分工能够通过市场来协调,主张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但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却能使人们的交互作用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每个人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客观也在为别人谋利。不仅如此,斯密还指出了通过商品流通所能达到的社会和谐的效果。在《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在一个正直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要的以外,还有大量的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一切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产物,换得其他劳动者生产的大量产物,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产品,它能与之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要的,别人亦能与之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

  可见,亚当・斯密将交换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认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依赖于交换的发展,如同自然力创造了永恒与和谐一样,市场交换中存在一种自然引力-市场机制力。由交换引导的这种引力将自动的创造市场经济秩序的永恒与和谐。在交换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每个交易主体都“在自由安全的向前努力时,每个人改善着自己境遇的自然努力,是一个如此强大的力量,以致于没有任何帮助,就能单独地使社会富裕繁荣。”

  不仅如此,斯密还反对其他任何外界系统对交换系统地干扰。斯密反对国家对交换的干预,反对将国家作为社会交换秩序缔造者的传统,认为只有从交换中才能使个人利益与市场机制相互作用并实现自然和谐的交换秩序。在斯密看来,交换关系作为全部的社会关系,交换制度作为唯一的社会制度,市场的交换者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将在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作用下,通过竞争创造出一种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和谐的统一,交换正是在这种竞争中得以自然的发生发展(李越,1999)。

  巴斯夏在亚当・斯密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和明确地探讨了流通与和谐的关系。巴斯夏(1870)认为,自由的交换是社会存在和延续的基础,维系一个社会存在的运作机制或把每一个单个的人联结成为社会整体的中心力量是市场交换。自由交换会给社会带来和谐,而非混乱。巴斯夏一再指出,人的利益是彼此和谐的,因为大家都互相依赖,只要实行自由交换,人人都会在自由选择的交换中达到自己的利益,只要有自由,人们各自的利益就将在自由之中自动地实现和谐,而不会引起冲突、对立等现象。更重要的是,在自由之下,全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公共利益都得到了增长和保障。

  巴斯夏指出,“任何自愿进行交换行为均是一种和谐的利益平衡”,“所有合法的利益都是和谐的。”并且,巴斯夏也指出了这种和谐带来的效果,“人们的利益如不加约束就能和谐的彼此结合,就能促进社会公共福利逐步优先增长。”他还指出,“只要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易,我敢说,这种交易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劳务的交换,而劳务的价值将越来越小,其效用将越来越大。”

  巴斯夏在《经济和谐论》中指出,在众多的和谐中,只有“交换”才“肯定是最重要、最美好、最具决定性、最多产的和谐。”他认为,交换的动机虽不崇高,但无论在最初的以物易物阶段,还是后来遍布各地的商业阶段,交换都在社会中推动了崇高的趋向。他还指出了自由交易和谐的原因,“自由交易是和谐的,也就是说,自由交易能改善人的生活条件,并使之趋于平等。”

  亚当・斯密和巴斯夏的“交换和谐”说强调了流通对创建和谐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了自由流通可以达到和谐的效果,反对外来系统对流通系统的冲击。他们这些分析提出了流通与和谐的关系,但是,他们没能深入地研究流通系统本身的和谐问题,也没有意识到流通作为一个社会运行的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系统(比如政府干预)的影响。问题关键是在流通系统受到其他系统冲击时能否凭借其自组织能力恢复本身的和谐状态。
  
  杨小凯、张永生的交易效率创造和谐说
  
  杨小凯、张永生(1998)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了社会商业化程度与交易效率改进的关系,指出交易效率的改进会促进劳动分工的演进,进而使商业化程度增加,贸易逐渐地从区域市场扩充到国际市场,最终达到各地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达到市场的一体化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根据杨小凯、张永生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交易效率是决定流通和谐的主要因素。“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改进,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而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都是这个演进的不同侧面。伴随着分工的演进,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率提高、贸易依存度增加、商业化程度增加、内生比较利益增加、生产集中度增加、市场一体化程度增加、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贸易品种类的增加及相关的市场个数增加,而同时自给率下降。”(杨小凯、张永生,1998)。

  杨小凯、张永生还分析了由于交易效率的提高,使商品流通由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的必然性,论证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和谐关系。他们指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与节省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发达国家因为交易效率高,均衡分工水平也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因此,也就更需要国际贸易来充分利用分工水平高的好处;而落后国家因为交易效率低,均衡分工水平也低,国内贸易就能适应分工水平,并不需要很多国际贸易。

  “商业超边际分析说”已经深入到了流通系统的内部,把交易效率作为流通和谐的重要条件,作为流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分析了交易效率对扩大市场、促进市场一体化、促进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和谐的作用。可见,“商业超边际分析说”是研究流通空间结构和谐的开端。
  
  宋则的商业创造和谐说
  
  宋则(2005)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中提出了“商业创造和谐”的观点。宋则指出, 商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天生的优势。他把商业创造和谐分为两个部分:广义商业创造经济和谐。由于“商业所具有的优化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就业容量、增进居民消费、防范市场风险等强大功能,可以显著优化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可以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国民经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效配置。这些客观存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商业在构建和谐社会、走向竞争的和谐中占有重要地位。”狭义商业创造人际和谐或社会和谐。他指出,“商业面对的消费者,囊括了全社会从事不同职业、不同阶层所有的当事人以及家庭成员。假定其它条件既定,则商业服务终端的状况和水平,最终决定着广大消费者和居民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商业道德水准和文化涵养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社会风气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方方面面。”

  在提出了“商业创造和谐”的同时,宋则还强调了信守商业诚信在商业创造和谐中的作用。他指出,“商业创造人际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信守商业诚信、服务无微不至。而诚信首先是一种信仰、理念。培育诚信难度极大,要付出巨大代价和艰苦努力;失去诚信却十分容易,稍有闪失即可前功尽弃。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转型时期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剧,国民经济中直接间接、有形无形的防范成本急剧增长。与此同时,诚信状况也在两极分化。”因此,商业必须要对构建和谐社会承担责任,构建诚信商业、和谐商业,为走向竞争的和谐做出贡献。

  宋则的“商业和谐说”主要从商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论述流通系统与其他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也提出了流通内部和谐的一个重要条件,即良好的商业文化对流通组织和谐的作用。因此,“商业和谐说”已经开始涉及到了流通系统外部和谐与内部和谐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问题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2
  2.[法]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杨小凯等.经济学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宋则.商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5
  5.林文益.贸易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6.郭冬乐,宋则.中国商业理论前沿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李越.金融市场秩序[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