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甬军:从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天下情怀
发布人:陈义国  发布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55

4月8日,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研究》杂志社主办,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研究基地协办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2022)在中大召开。该研讨会是国内高水平大学中为数不多的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主旨的线下高端学术会议,得到了国内顶尖高校众多同行学者的关注和认可,会议收到近140篇高质量会议投稿。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甬军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回顾了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成效,指出结构互补是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必要条件,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创造了“一带一路”实践发展的充分条件。以下是陈甬军教授的演讲内容。

 

大家好。很高兴到中山大学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会。我前年被广东财经大学评为特聘教授,一直想跟广东的经济学界、特别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年轻的同事联系交流。但由于疫情不能自由出入,去年广东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正好看到有个征文的通知,就以这篇文章以文会友了。会期虽然一再推迟,但到今天终于实现了。今天机会非常好。昨天有两个重要人物到达广州,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到达了广州,我说任何会没有这个规格,是不是?这个是开场白。

我研究“一带一路”将近 8 年,做了两个重大项目。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十周年。现在宣传的约稿很多,我觉得要从学理性来探讨,而不是完全是那种宣传文章。当然那个很重要。说“一带一路”就是好,但为什么会好?怎么好起来的?以后能不能好下去?需要我们经济学界进行深刻的学理分析。

这几年,我侧重从经济学的理论这方面做了一些事情,向大家汇报一下。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里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要的实践,实际上实践和理论是互相催生的。我们都认真学习了这个国家发改委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心编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纲要,这十三个部分里边的第十一个部分就是讲对外开放,其中就讲到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另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二十大都提出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立场观点,最后一个是坚持胸怀天下。所以我就把这两个事连起来。这个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就是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一个生动的案例。当然这中间需要一些理论环节链接来胸怀天下到“一带一路”,所以就形成了这么一个题目。我觉得这个是学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着眼点和理论实践的一个基点,也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天下情怀。我们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是光看数字讲规模,它里面有哲学的深度,又有人文的温度,所以我从这个角度来切入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成绩非凡。这个应该说是超过我们绝大多数人当初的预计。这个倡议十年前提出来,到今年9、 10 月整整十年。现在中央正在准备开展大规模地宣传学习活动,还有第三次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筹备。所以这个演讲也是对十年的一个纪念。

可把这个十年分为这个三个阶段。第一个是2013年到2015年的夯基垒台, 2016年到2019 年是立柱架梁、落地生根,这期间我们办了两次高峰论坛。然后是2020-2023年,这三年由于疫情,是持久发展,并且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发展阶段。

首先明确“一带一路”概念。“一带一路”不能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在里边装。它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倡议。所以当时是国务委员、现在是政治局委员的王毅, 2019年在高峰论坛吹风会讲的这个定义,我觉得非常切合。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等工作很重要,但是“一带一路”首先是个国际经济合作倡议,经济是个核心,是个core,然后其他的围绕它来做,做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新动力,打造新平台。这也是二十大把它肯定为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的一个重要依据。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公认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取得了很大成绩最重要的,我认为就是它以先进的理念、务实的做法,巨大的包容性点燃了世界各国人民在新时期合作的热情,这也就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收获。精神可以变物质。这十年发展,具体项目建设可以讲很多,合作方式可以讲很多,但是这一条最重要。

我简单说一下具体成效。第一个是国际共识持续扩大。十年间,中国政府先后与138个国家和地区、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第二个基础设施建设。十年间,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一批“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为核心,因为发展中国家需要这个基础设施,我们利用供给能力强的优势,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可以永续利用。第三个是贸易往来。十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愈加紧密。从数额上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2013年的1.04万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2.07万亿美元.从比重上看,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占同期外贸总额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13年的25%提升到2022年的30%以上。第四个是投资合作。十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相直接投资稳中有增。在投资方面,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总额从2013年的126.3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202亿美元,十年间的累计总额超过1850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超过850亿美元。这两个加起来就是2700亿美元。今天有记者在顺便说一下,“一带一路”十年建设中国到底投了多少,社会上有很多的传言。我们做经济学者就要把这个事弄清楚。我的研究是,双方双向投资一共在 2700 亿美元,这是官方公布的,其中中国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1850亿美元,然后那65 个国家投到中国来850亿美元,两个加起来就是是 2700 亿美元。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中国的投资总额这个媒体上一直没有公布,所以社会上也有一些议论,比方说是有1万亿美元规模。有人说我们中国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你还去投了1万亿?实际上这个数字是不对的。这是由投资拉动的需求规模,是由投资乘数引致的。前面我们计算下来十年是 1850 亿,如果计算2014到2023这十年,就是将近 2000 亿实际投资, 投资乘数是1: 5 的话,那就是拉动了需求,拉动了投资1万亿美元左右。应该这么理解。这个是我经过反复的计算,在有限的资料当中反复研究得出的结论。因为很多资料它现在是保密的,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当然媒体已经公布了双向投资 2700 亿美元,那把每年公布中国的非金融类投资数字累计 1850亿 扣掉,就是那些国家投到中国来的850 亿,这样就对上了。我们搞研究首先信息要准确,所以这十年还是根据中国的能力来做的,但是它带动了、拉动了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倍的总需求规模。当然还有另外一种算法,说是“一带一路”有几百个项目,总的投资规模是一万亿美元。30多 年前我还是国家计委的干部,当时都学过,投资有总的投资规模。但一般要用财务工作量来计算实际投资额。实际上投下去多少才算数。全部投资规模一万亿,那个是纸面上的,还没有完成,还没有实现。实际上要看是否主要已形成了固定资产,在账本上已经上了固定资产,加上建设费用,计划投资才变为那个实物工作量。因此这十年中国实际投资就是 1850 亿美元这个规模。

第五个提出了这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我们搞“一带一路”是个手段,是搭一个平台,目标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的半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俄罗斯的时候,首先提出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在是在2013年3 月份,所以现在也在纪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十周年。它们两个有内在的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宏大的目标,是比较抽象的。当然我们可以用船的理论来解释,“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实际的抓手,实际推进的一个个项目,两个有高度的内在联系。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效,世界银行 2019 年的研究报告特别指出,“一带一路”在运输走廊上面对沿线国家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个是缩短运输线路,第二个是减少物流成本,特别是有减贫的效应。那个报告我在做重大课题的时候,组织人大的国际商务的研究生作为课程作业翻译出来中文版,送给了中央有关部门。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的博鳌论坛开幕式上讲话说,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称,“一带一路”交通项目可降低贸易成本,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然后是去年,我们党的二十大报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这句话就是对“一带一路”的高度评价。

第二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合作共赢的理论分析。这些成效是怎么获得的?我在这几年研究中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就是它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结合,这个就是我们用经济学语言,用学术语言来解释,就为宣传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实现两个条件,就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结合才能真正把“一带一路”做出成效来。挖掘新动力,打造新平台的目的才能实现。

必要条件是什么?就是供需匹配。这个模型我是在 2016 年时开发了,当时很多人怀疑“一带一路”,认为搞不成。我说可以用经济学家很简单的一个供需模型来说明。供给方面中国有三点,第一个我们有庞大的产能,钢铁、建材、水泥,当时生产还过剩。第二个,我们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性价比最好的,具有全世界的领先能力,港珠澳大桥在我们广东的,就是个典型,又快又省又好。当然发达国家也能做,但是它造价贵,时间长。第三个我们有 三万多亿的外汇存款,可以拿出几千亿来给那些开发性银行做资本金。因为项目建设开始的话要一笔贷款进去,需要有这个本钱,我们可以拿出来。亚投行、新发展银行都需要注入资本金。在需求方面,沿线发展中国家缺乏基础设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把供需结合起来做个特别的“生意”好不好?OK,于是“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我这个模型讲了300多场,效果很好,大家一听这个就明白了。就是说“一带一路”是有经济学基础的,同时也说明,“一带一路”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它就是个最大的公约数,全世界都赞同,世界银行报告特别肯定在这个地方。但这仅仅是是一个必要条件,还需要充分条件的配合。

还可以用抽象法说明。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建设 5 个基础设施项目,就希望与中国合作。中国的几个开发银行、开发机构给他放100 亿美元“软贷款”,每个项目20 亿美元。注意,这里把其他的资金来源暂时舍弃掉。然后他拿这些贷款给中国企业定合同,我们企业就拿到订单,在国内把产能拉起来,把劳务派出去给他建桥、建铁路、建飞机场、建港口,5 年以后建成了。以后就拿这些项目的收益和这些项目推动的本国经济增长,财政税收增加了这一块一起来还当初借贷款。 比如说10 年以后贷款还掉,实现了双方共赢。这个模型是高度抽象的,我们舍弃了中间的很多环节,但证明这个回路是可以走通的。

这两个模型我给许多企业家讲过,他们一听马上明白了。但是如何走通,要看你企业家的本事,要看国家政策怎么制定,这就是充分条件的问题。所以有了这个必要条件,还要有合作共赢理念指引下的政策、体制机制这个充分条件。我们国家领导人这十几年跟许多外国领导人谈,就像昨天马克龙到这个中山大学访问,用外交语言来谈,实际上就是有这个经济实质在里面。 

另外,共建“一带一路”可以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习近平主席在 2016 年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就讲了,它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什么意思?前几年我们全世界的 GDP 是 80 万亿美元不到,现在已经涨到 90 多万亿的了。但是一直是总需求不足,估计缺乏一万亿左右,所以世界经济增长率就很低迷。我们搞“一带一路”每年有 200 亿的投资,投资乘数 1: 5 的话就会产生 1000 亿的需求,那就填补了 1/ 10 的总需求缺口,把全世界的总需求拉了一下,这就是习近平主席讲的助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意思。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对全世界的贡献。假设没有“一带一路”,这几年世界经济就会衰退得更厉害。因为没有这个需求,没有这个单子,老板就不开工。如果几百家企业这样的,那总的宏观经济产出就下降了。这个基本原理我们大家都知道。

刚才讲到的是不是有必要条件就行了?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十年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这么一个充分条件体系。很重要一个,就是逐步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也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里面的重要一环。所以说“一带一路”不是一下子就提出来整个计划,而是根据实践发展,在实际建设过程逐步完善政策体系。

大家看,习近平主席他的工作方法就是逢5、逢8就开推进工作座谈会。在建设 5 周年的时候提出来大写工笔画,在2019年高峰论坛的时候提出来要共同绘制精笔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到2021年8周年的时候又开了第三次座谈会,由对“一带一路”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就像弹钢琴一样,每隔三、五年开一个个座谈会,根据新的实践形成的新的政策,新的思想,来推进这个实践。然后又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政策,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

西方国家在两年前提出B3W,所谓创造更加美好世界,后来欧盟又提出了全球联通等等计划。当时,我在接受国家“一带一路”官网采访时说,西方国家抄中国作业是可以的,但有一条很难抄,就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它也有,比如在尼日利亚,美国搞了 350 万美元的一个供水工程,从形式上看跟中国“一带一路”很像,你缺水,我给你解决,自来水接到家里边去。但它缺充分条件,在做的过程中能不能像中国一样从国家主席到现场施工人员都扑下身子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不可能。这样你这个作业就抄不成。所以说可以学中国,是要学到家。出发点这一条估计美国人很难学到,他就是想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而不是真正为沿线国家来解决问题,首先出发点就错了。

第三部分,从这十年看习近平共建“一带一路”的四个特点。

第一个是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个历史窗口和机会出现的时候要抓住它,尽管这时候计划还不是很充分,怎么做还不是很明晰,但要先提出来,因为刚才讲的中国的供给与沿线国家的需求匹配这个经济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巨大的合作投资空间,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应该提出做一下。

第二个是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践。每一次根据“一带一路”出现的实际状况进行政策宣示。比如,有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无偿援助,2017年在厦门开金砖国家会议时就说,“一带一路”不是无偿援助。这就与过去无偿的对一些国家的投资就划清了界限。

第三个是创新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这个理论提出来以后,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在实践中提炼理论,又用理论推动实践发展,通过这样互相的作用,一直到形成现在一个比较宏大的习近平经济思想。通过对外开放这十年,已经提出了五大倡议。昨天,总书记在中法企业家会议讲话中指出: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希望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至此在十年形成了包括五大倡议的一个体系,可以简称“人带路,三全球”来帮助记忆。习近平主席从2013 年 3 月,到 2023 年3 月份这十年内提出五大倡议,就是一个不断的理论推进的过程。

第四个是反弹琵琶,助推中国发展。我们对外开放着眼点是中国的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了中国的两个百年目标进程,第一个目标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个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共建“一带一路”强大的这么一个动能,特别是其中体现的合作共赢精神,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各方面收获,就会助推国内的发展,我把它称为反弹琵琶。我总结了这么四条来实现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的结合,使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取得了重大成效。  

最后第四部分。我们总结一下习近平共建“一带一路”思想中的天下情怀。这个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在十年前的 3 月份在俄罗斯访问时提出来。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在国际上凝聚起团结合作的广泛共识。这不是口号。共建“一带一路”庞大的投资,多方面的合作,包括我们的文化教育交流,就是对它最好的一个注释,最详细的一个具体内容。另一个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 年访问坦桑尼亚的时候,运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正确“义利观”。他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 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 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

服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正确“义利观”更加具体,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地应用。就是在做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对方需要,互相商量,实现共商共赢,它是这么一个思想观点。我觉得正确“义利观”就是共建“一带一路”理论与坚持胸怀天下天下理论观点的一个具体连接点。坚持胸怀天下很高大上,共建“一带一路”很具体。在共建“一带一路”实践里边有正确的“义利观”指导,就可以形成了一系列充分条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天下情怀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的具体体现。反过来有了这么一个建设实践,就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是有具体的案例的,是有丰富广阔的实践的。这就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形成充分条件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指导基础,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一带一路”的实践与坚持胸怀天下的有机连接点和理论基点。

最后我把它总结一下,我们党的二十大报告里边提出来,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所以我今天讲的这个理论逻辑就是这样:坚持胸怀天下(理论基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正确义利观(联接点)--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实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未来发展)。

今后我们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就要沿着这个理论逻辑在新的实践中形成共建“一带一路”新的发展模式。因为现在很多外部环境在变化,在坚持合作共赢的基点上,就需要在一些具体做法上面进行创新。这有待于我们大家的努力,特别是我们在座的研究经济学的同仁,在这方面努力进行学理性的探讨,既推动学术发展,又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好,就到这里,正好三十分钟。

谢谢大家。

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681381?from=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