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电商升级创新(南方日报)
发布人:王先庆  发布时间:2020-12-25   浏览次数:217

  (王先庆,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

    根据天猫、京东公布的今年“双11”购买力排名,广东省购买力位居全国之首。广东之所以连续多年保持旺盛的电商购买力,除了人口多、网络用户多、消费基数大、网络消费体系完善、电商市场相对成熟等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新动向,是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拥抱互联网,主动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从而使电商产业走向深化。

    天猫发布的《双十一产业带“回血”报告》显示,全国产业带成交额前十名中,广东占4个,包含佛山家具产业带、广州女士精品产业带、广东家装灯饰产业带等。这一方面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网络购物,更加适应电商时代的新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产业带、产业集群以及生产制造企业,主动对接和参与电商促销,主动配合网络购物平台主办的购物节庆活动,从而从产业源头和供给端,使消费者、电商走近厂家和生产基地。

    产业是广东经济的鲜明底色。家电、家具等制造业厂商与生活消费密切相关,嗅到电商红利的实体企业试水“厂家电商”,即由工厂自主开拓线上渠道,这当中不乏头部企业快速抢占市场话语权,组建电商公司、搭建了自己的线上销售网络。但更多企业因为缺乏人才团队和资源,转而将电商业务外包给独家代理商,并在天猫、京东开设旗舰店,这是市场分工的必然。

    在电商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早期的淘宝电商大多是中间商、代理商,自主品牌电商占比很低。这一时期的电商主力,基本上是这些中小网络商城的店主,他们靠低价以及厂家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差价而获得生存空间,而大量的生产厂家、农业基地以及商家,基本上还习惯于生产的体系和模式,对电商“敬而远之”。如今,无论传统电商店主还是其他市场主体,尤其是各类生产制造企业,在不断扩张的电商冲击和网络大潮催生下,正在转变思维方式,主动“触网、上线、进云”,打通线上线下结合的“断点”,将更多的客流、产品流、服务流导入电商领域,不仅使电商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推动着电商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在企业群体性电商化、数字化转型浪潮促进下,大量靠近生产制造基地的电商经营者,为了提升竞争力,开始探索自主运营品牌,走品牌增值和创新盈利道路。而且几乎所有的电商行业参与者,都开始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和模式。今年的“双11”,“图文+短视频+直播”组合拳成为普遍营销方式,促成交的背后,平台还推出数据分析、技术支持等新服务。在笔者看来,平台的本质是给企业赋能,实现共赢,因此要不断根据企业需求、消费趋势进行创新。

    从行业体系看,行业最大的“发动机”是一系列电商平台的持续创新,无论是阿里、京东、拼多多、苏宁、唯品会等大型电商平台,还是生鲜、服装、家具以及跨境电商等专业化电商平台,它们的创新可以概括为三大类。一是方法创新,如直播带货、短视频等;二是技术创新,如大数据赋能;三是服务创新,如阿里新制造,就是为电商提供一种新服务。

    总之,无论生产制造企业还是其他的服务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下,还要进一步学习电商、适应电商,围绕电商发展做大做强。广东佛山是制造业大市,实体经济“触网”已是大势所趋,企业开拓线上渠道的需求巨大。为此,政府部门应该顺应这种趋势,规划布局一批新型电商与制造深度融合的产业园区或聚集区,尽早实现电商产业尤其是跨境电商的“弯道超车”。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双11”期间,佛山建设的广佛电商直播产业基地表现颇为活跃,通过“企业自播+网红直播”带货的方式,缩短供应链,实现与用户直连,这是消费力挖潜的必要之举,是一个可喜的新现象。当然,一条完整的电商产业链,还要包含图片设计、广告分发、展示销售、数据处理、产业分析多业态,才能促进本土品牌和特色产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