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城市治理(东莞日报)
发布人:王先庆  发布时间:2018-07-31   浏览次数:627

垃圾分类或成新风口,莞企抢抓环保商机

  

   “东莞出大招!今年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7月19日,陈承刚在微信朋友圈里激动地转发了一条新闻。身为东莞市通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承刚等这个消息已等了快一年。

    这个“大招”,源自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的《东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该方案明确了东莞垃圾分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提出:今年起推进全市公共机构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前确保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在利好政策的助推下,垃圾分类的市场化步伐也驶入快车道。在东莞垃圾分类市场这条跑道上,已经有企业在进行布局,一场垃圾分类回收的产业“盛宴”正在开启。

    产业化“盛宴”

    “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现实中成为商业化的注脚

    “去年就听说东莞要有这个动作,接下来就看落实的力度有多大了,这对我们企业来说是个大利好。”陈承刚说这话时,正在元美社区指导一个“垃圾分类小达人”活动。十多个社区里的小孩,在这里学习如何把鸡蛋托改造成盆栽。

    “变废为宝”,拾荒者、“捡破烂的”,在走街串巷中实践了千百年。随着废品回收、再生资源行业的壮大,如今,“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现实中也成为商业化的注脚。但前提是,垃圾要先从源头上进行分类。

    “可以规模化再生利用的废弃资源,可以形象比喻成‘城市矿产’。只有分类处理,才能让垃圾变成城市矿产。”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说,他曾经做过珠三角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专题调研、政策咨询。

    在王先庆看来,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垃圾围城问题,也将随着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和工业技术进步而解决。“譬如,技术的进步,让很多原先是垃圾的东西变成了新的资源,形成了新的商机。修剪下来的园林绿化垃圾可以制作成木板,建筑垃圾可以做成建筑材料”。

    这样的商机,得到国家政策的加码。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到2020年,实现所有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全覆盖。其后,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宣布或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新政策,各城市的垃圾分类政策也加速落地。

    券商机构和上市公司,敏锐地“闻到”了垃圾分类带来的新蛋糕。譬如,国海证券发表分析报告指出,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的“两网融合”成为趋势,垃圾分类将是重要前提,环卫作为垃圾分类的入口与手段值得关注。一些环卫公司、环保热电厂领域的上市公司,则以频频承接地方政府大单的方式,开始享受环保政策利好下的市场。

    民间资本涌入

    项目通过“有偿回收”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投递

    今年以来,垃圾分类在东莞也持续升温,一些企业已经在积极布局这个市场。民间资本的涌入,加速了垃圾分类的市场化步伐。

    通日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2014年,该公司掌握了先进的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切入厨余垃圾处理行业,相关设备售卖到了珠三角及少数省外城市。同时,也在东莞城区以及部分镇街的社区开展了垃圾运营处理试点。

    在陈承刚的描述中,通日公司依靠技术,试图在厨余垃圾领域寻求商机:将餐厨果蔬等有机垃圾,通过一套类似几个大柜子的机器,经过一天一夜的粉碎、脱水、油水分离、微生物高温好氧降解等处理,进行快速发酵分解。最终,只剩下一两成的“残渣”,刚好可以作为有机肥原料,用于小区绿化甚至居民种花种草种菜等。“前提是,得把厨余垃圾单独选出来,而我们就是做这样的事情。”陈承刚说。

    在东莞垃圾分类市场,如今风头正劲的当属小黄狗公司。小黄狗公司成立于2017年8月,注册资本1亿元,隶属于派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营的小黄狗AI智能垃圾分类回收项目,通过“有偿回收”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投递。

     7月27日,小黄狗公司在给本报记者的书面回复中介绍,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主要进驻区域包括居民社区、写字楼、大型市场、学校及公共空间等,其主要回收的物资包含废纸、废旧塑料、废旧金属、废旧纺织物、玻璃及危险品等。

    小黄狗公司表示,东莞是公司的总部,4月25日,首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于国际公馆三期落地,26日开始试运营。截至目前,东莞已经有45台小黄狗在试运营。小黄狗大数据中心统计显示,45台设备在东莞陆续启用后,目前,入驻区域的生活垃圾减量在5%左右。

    小黄狗公司的模式,还得到资本的追捧。今年6月14日,小黄狗公司获得由中植集团下属公司投资的A轮融资10.5亿元。近期小黄狗公司即将启动A+轮融资,预计募资15亿元,主要用于智能设备的采购和投放。

    在资本助力下,小黄狗公司加快了全国扩张步伐。按照计划,小黄狗公司今年将投放5万台智能硬件设备。为了满足产能需求,日前,小黄狗公司与上市公司鸿特科技签署了50亿元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的硬件设备采购协议外,还与易事特签署了30亿元的采购协议。不过,鸿特科技也收到了来自深交所创业板公司管理部的《关注函》,函件聚焦小黄狗公司的支付能力和鸿特科技的生产能力。

    盈利模式探索

    除了回收物资的营收,后期的大数据也能实现盈利

    垃圾分类往往会跟公益结合在一起,而如果要启动市场化运作,企业的盈利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今看来,垃圾分类企业在盈利模式方面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广东供合环境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供合公司)是由市供销联社牵头万江供销社、南城供销社会同专业运营团队共同组建的公司,其致力于以“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提供新路径。

    南城供销社主任崔裕坤介绍,6月30日,供合公司选取了塞纳城市嘉园小区作为首个试点。试点半个多月来,小区的生活垃圾减量效果较为明显。目前小区已有115户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占总住户数的17.7%。数据显示,试点以来,参与住户的生活垃圾减量率达到85%,折算下来全小区的减量率约为15%。

    但是,供合公司目前也遇到了现实的难题。“以试点小区为例,我们一年的投入大约在30万元,都是公司自己投入的,在暂时没有盈利能力又缺乏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是难以大规模推广的。”崔裕坤表示。

    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供合公司希望凭借“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实现硬件、系统后台、用户端实时交互,而盈利空间就存在这个闭环生态链中。崔裕坤介绍,除了回收物资的营收外,供合公司主要还是想通过后期的大数据实现盈利。

    从试点半个月的情况来看,供合公司回收物资的营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这种模式推向更多小区,就会积累起丰富的数据资源。通过与一些商家的合作,如何运用好这些数据,是供合公司“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成败的重要因素。

    崔裕坤表示,“作为供销社牵头成立的企业,前期我们也没有要盈利的想法。但如果要想大规模推广垃圾分类,必须要有资金的保障,企业并不能单独承担这样的资金压力,前期还是需要政府的补贴。”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小黄狗公司也推出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终端交易平台,并以“小黄狗APP”作为工具,希望连接起垃圾分类回收产业中的各个端口,将逐步实现集“分类回收、分类清运、精细分解、再生物资处理、再生物资贸易、环保金融”为一体的闭合生态体系。这也是小黄狗公司的重要盈利模式,但依然在探索阶段。

    陈承刚向记者介绍,每1000户居民,该公司一年才收大约30万元处理费。尽管所产出的残渣能作为肥料,但一吨垃圾只能产生15%左右的肥料,而一吨肥料只卖几百元钱。“总之,所有的收益才刚刚够与人工成本、运费等持平,公司实际不赚钱甚至要亏钱。”陈承刚也表示,希望政府部门能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

    合力破局

    要有长效机制来保证垃圾回收产业链的形成和可持续

    尽管有了政策支持,市场也看好,但真正要从城市垃圾中“掘金”,还有很多路要摸索。

    陈承刚表示,全社会垃圾分类回收意识不强,分类回收体系未能建立完善,政策还不够专注于支持,这些因素的叠加,令企业在垃圾分类这条跑道上步履迟缓。

   “流程上看,这涉及到前端回收、中间运输和末端处理;从分布上看,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网点才能支撑得起商业化运作;从类别上看,垃圾其实还有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医疗垃圾、危化品垃圾,生活垃圾要和其他类的回收区分和衔接好。”王先庆认为,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国有企业、民营资本以及社区居民等全社会力量来共同推动解决,要有长效机制来保证产业链的形成和可持续。

    东莞一家物业公司,就曾遭遇过“流程”上的尴尬。该物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曾在小区尝试过垃圾分类回收。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状况出现了:小区生活垃圾好不容易被分类回收运了出去,但到了垃圾回收站,依然像以往那样混杂在一起。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民营资本的商业化运作,二者的边界如何把握。“垃圾分类处理很难,也不合适完全市场化,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这一点。但全部推给政府,也不现实。”王先庆表示。

    理想的状态是,政府做好监管,负责其中基础性的公共服务或者必要的投资建设,同时也开放一些分类、运输和处理环节作为商业项目,与企业确定好投资运营机制,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必要的话,政府在某些环节也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购买服务。

   在《东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中,也提到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通过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置服务。

    对于这些政策,通日公司这样的莞企举双手赞成。“政府和企业,应该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我们就想做一个政府体系、大型处理厂之外的有益补充。”陈承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让陈承刚欣慰的是,今年以来,与通日公司联系洽谈的镇街越来越多;小黄狗公司在资本的助推下,也正加快在全国布局落子;试点半个月成效显著,供合公司也在积极规划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无论如何,这些身处垃圾分类产业风口之上的东莞企业,都在按照自身的既定轨道继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