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专业市场强制升级不如借“市场之手”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0-02-12   浏览次数:690

从传统专业市场到打造现代化展贸型专业市场

广州将掀起第三轮

  广州新老商圈调查

  搬还是不搬?这是一个问题。近10年来,广州专业市场的搬迁问题一直是困扰政府城市规划升级的一大心病。广交会的诞生,为新中国冲破了西方“封锁、禁运”的枷锁。而她的落户,也成就了广州作为全国商品集散地不可动摇的地位。几十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自发地在此进行生产、贸易,一个城市一千多个专业市场的“神话”在这里变成现实,多个领域的“广州价格”也早已声名远播。

  不过,尽管威水史一箩筐,但广州专业市场散乱、发育不良、传统落后等现实已摆在眼前。一场注定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多次被提上日程,从最初让批发市场迁出内环以外的计划已被扼杀于摇篮,而分类改造搬迁的计划大部分也以政府的“让步”而告终。日前,《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示,专业市场的搬迁升级再次被重提,这场在专家眼里的第三轮革命又将如何善终,我们拭目以待。

  故事

  一个“格子铺”

  档主的生意经

  李迪大专毕业后就在长沙中山路的一家主题商场经营服装生意,几乎每隔一周他就要接收前一天从广州十三行发来的货。“我一般一两个月去一趟广州选样,回来后需要补货就打电话让批发商发货。一次运费百多元。”他说,现在大家都到广州进货,特别是十三行。

  据了解,不仅是湖南,远在北京、天津和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的服装市场上,都能看到来自广州十三行的货。王丽(化名)在红遍天服装批发市场租了一个小档口,她和李迪已经合作快两年了,主要卖女装,每天都要发两三百件衣服去往全国各地。

  说她的档口小,一点也不过分。面积仅约1平方米,堆放几百件衣服后已容不下两个人同时站立。而这种格子铺在十三行极为普遍,“还别看不起这小小的铺面,我进场费花了20多万,每个月还要交七千多元的租金。”王丽说,若是二手再转租的话月租金要超过2万元。

  为控制成本,她的档口只请了一个女工,自己则负责生产、设计到销售。王丽每天从早上五六点开始,一直到中午都会在繁忙中度过,而这段时间也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吃过午饭后,王丽可能会去逛一下市场,她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时尚杂志和流花商圈的红棉、白马或壹马等服装批发市场,因为这里的商品档次较十三行要高,而且很多都来自韩国。

  决定最新的款式后,中大布匹、辅料市场是王丽必去之地,因为在最快的时间内,这里的批发商会把她挑选的材料送到她仅有5个人的“制衣厂”。王丽也将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货发给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客户。

  链接

  三轮专业市场“革命”

  ●第一轮:2004年,《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2)》编制出台。根据规划,广州市原则上内环路以内市中心区不再新建批发市场,市中心区内原有条件差、配套设施不齐的批发市场将通过功能转换、向外迁移等方式进行调整改造。到2010年,全市批发市场总交易面积控制在1000平方米左右,其中内环路以内将从目前的100多万平方米减少到20万平方米以下。

  标志事件:2005年5月,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开业。

  ●第二轮:2006年5月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率团到义乌考察小商品批发市场后,市政府随即下发了《批转市经贸委关于借鉴义乌市经验大力推进我市批发市场整合提升和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场改造方案转为分类处理,即关闭一批、搬迁一批、改造一批。

  标志事件:2009年1月,总建筑面积超576万平方米,总投资预计超145亿元的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破土动工。

  ●第三轮:2010年1月26日出台《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标志事件:尚无

  繁荣背后“危机”四伏

  王丽仅是十三行成千上万个商户中的一个。据不完全统计,十三行总面积只有0.1平方公里,聚集了超过6000家服装商铺,上万名业主和工人,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货物有三四千吨。位于十三行路口,著名的新中国大厦甚至创造过广州商业地产的最高售价11万元/平方米。

  而在这些繁荣的表象背后,到处都“潜伏”着后劲不足的危机。王丽坦言,这一两年来越来越觉得身心疲惫,又无利可图。产业的便利性导致同质化严重,本来附加值就低的服装批发价格战越来越激烈,但市场对货品的周转速度又要求越来越快。

  “去年的金融危机使得生意更难做了,现在外贸虽有所起色,但内销实际上还没恢复,成本压力也更大了。”沈先生和王丽是“邻居”,一样靠着一间“格子铺”做窗口,经营着女裤生意。他说,最大的成本压力来自于“人多地少”推升着这里的铺租越来越高。

  眼下,一场更大的“危机”已蓄势待发,但包括王丽在内的大多数商户似乎并未察觉。《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今年1月26日出台,这份规划备受关注之一的便是专业市场的搬迁,荔湾区成为了最主要的区域。“批发市场的去留规划还要看最后确定的方案,原则上专业市场能搬则搬,至于何时搬、怎么搬、搬哪一块,现在还没最终定论。”荔湾区委书记刘悦伦在日前召开的区委十届八次全会上表示。

  “还能搬去哪,在这里做生意这么久,如果要搬肯定又会像之前一德路那样,重新就近再找个铺。”沈先生称。

  据了解,沈先生的看法代表着大多数商户的共识。2008年一德路商圈以临时街铺组成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艺景园被拆除后,立马就让其对面的万菱广场商铺的顶手费在三年里从5000元劲升了八十倍至40多万元。而脏乱拥挤的濂泉路去年开始整治后,周边已建成及改造的市场商铺租金也较之前暴涨了三四倍。

  缘自先天发育不良

  实际上,广州专业市场的搬迁和升级改造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04年初,广州出台的第一份商业发展规划《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2)》时就提出,到2010年内环路以内的八成专业市场都将迁出。

  让市政府下此决心的原因便是“散、乱、小”的专业市场已严重影响城市规划。据广州市经贸委数据显示,广州的专业市场最高峰时一度达到1115个。值得注意的是,文件出台后,老城区的专业市场并未逐年递减,反而上升了。广州统计局数字显示,2008年广州市有商品交易市场1298个(中大布匹市场群和站西路鞋城群等视作一个市场统计),比上年竟增加97个,其中专业市场现有1000个左右。

  “从空间布局上看,目前广州市有高达54%的市场集中在内层圈(即三大老城区),40%的市场位于中层圈,仅6%的市场位于外层圈。老城区由于历史原因致使交通拥挤、用地紧张,从而导致物流与商流矛盾突出,这严重地影响了专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表示,这一现状都是因为这些专业市场都是“野孩子”,是经过20多年来自发形成的,普遍缺乏战略规划,甚至很多都是临时建筑。

  以此次旧城改造讨论的关键区域―――荔湾区为例,旺丁不旺财的矛盾极为突出。据该区公开数据显示,区域内共有238家专业批发市场,经营面积约280万平方米,不过因为经营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对全区财政贡献较低,全年交易额超过240亿元,但是年纳税额却只有2亿元左右,每平方米经营面积每年纳税才70元左右。

  据广州日前出台的旧城改造规划,欲将荔湾旧城未来调整为商贸休闲中心和岭南特色文化的先锋地区。通过迁、提、转、引等措施,促进产业的逐步升级,从批发贸易转向旅游、休闲服务,突出成行成市的产业特色。

  强制升级不如借“市场之手”

  王先庆表示,现在业内和学界对于专业市场的话题主要就围绕在“搬、不搬、升级改造以及得过且过”的四种观点展开,“但这几种观点都没有从市场发展条件来看问题。”

  他认为,专业市场应视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它的诞生最初都是基于当地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在经过时间的积累后,人气和商气逐渐形成,不能轻言搬迁。现在尴尬的局面是由于政府引导缺失、企业急功近利共同造成的,“市场升级改造已不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广州整体经济产业的转型,政府、协会和企业要形成合力,一起推动。”

  有专家表示,其实对于专业市场的搬迁与否,各区政府也很犹豫。市场一走,客流、商业氛围以及税收都不可避免要流失。若要留下,政府就应该为市场的升级改造“埋单”,包括停车位、道路拓宽以及形象包装等。

  “现在老城区的市场升级改造已并非拓宽周边马路,增加配套硬件设施就可解决。过去的30年来广州一直重生产、轻流通,现在城区的交通网络规划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再谈升级改造成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或也只能以换汤不换药而告终。”王先庆称,广州专业市场的改造可顺着市场发展的方向,扶持培育一批示范性的市场,利用市场的“无形之手”自然形成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