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印州:珠江三角洲商贸流通体制改革30年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11-23   浏览次数:1149

    一、珠三角商贸流体制改革理论先导,决策先行

      孙冶方在我国最早批判社会主义“无流通”论,并且呼吁克服“轻商”思想,于1981年发表了《流通概论》,阐述了有流通和重流通的观点;次年,又针对我国当时出现的商业库存急剧增加,而生产部门继续生产不适销产品,使“工业报喜,商业报忧,仓库积压,财政虚收”的反常状况,发表了《生产和流通都要面向社会需求》的文章。

      广东著名经济学家卓炯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连续发表文章,一方面认为孙冶方的理论和思想有进步,但同时指出,孙冶方所说的流通和价值规律,不是指商品流通及其价值规律,而是指产品流通和产品价值规律。指出孙冶方的理论还没有摆脱斯大林的影响,仍然是计划经济理论,不能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卓炯坚持要破除斯大林的产品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卓炯认为首先要承认一切社会产品,不论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都是商品,都要进入商品流通,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他建议珠三角要同时进行商业体制改革和物资体制改革。在改革开始前后,全国最流行的观点是:“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这也是当时国务院及其商业部作为指导全国人民认识商业作用和指导商业体制改革的观点,对此全国最早提出不同意这种提法的是珠三角省学者和流通工作者张井。珠三角理论界以后又相继提出决定论、先导论、基础论和支柱论等。

      珠三角的商业体制和物资管理体制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之初就同时进行。1980年9月,省政府印发了省财贸工作会议制定的《关于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市场的十二项措施》(简称《十二项措施》)。主要内容是放开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大幅度放开自由买卖、自由议价的商品种类范围,完全废除国内商品流通的地域和批零层次的限制,为珠三角省的商业体制改革开了好头,定了基调。物资(生产资料)管理体制方面,珠三角省政府从1979年起,就逐步建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从1982年起逐步把省、市、县的物资管理局,改组为物资总公司。这两项措施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的属性由产品变为商品,把政府对生产资料的职能,由调配改为贸易。

      当时广东省的决策层大都具有很强市场观念,对流通作用理解很深,他们不但在决策中以重商思想为指导,而且常常在各种场合阐述自己对流通先导作用的精辟见解。如时任省委书记谢非,1991年7月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说:“充分发展流通服务,既能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又能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引导农民生产,并且能够以流通为纽带,连结各家各户,形成专业经营、集约经营、联合经营、规模经营,进行大批量生产,进入大批量的远距离流通。”时任省长叶选平,在1991年的全省市场工作会议上说:市场是整个经济活动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枢纽。承生产之前,启消费和需求之后……流通这个枢纽活跃不起来,前后两头都活跃不了,所以各级政府要善于抓流通枢纽。领导具有锐意改革的意识,珠三角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才能开风气之先,始终走在全中国、全广东省的前列。

      二、珠三角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开风气之先

      珠三角最早提出“现代流通业的概念”。 时任省委书记的李长春于2001年12月,主持召开“珠三角省流通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在中国最先提出了现代流通业的定义,说现代流通业是通过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管理形式,对传统流通形态进行改造创新和发展,代表了流通业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大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力量,会议部署了珠三角“十五”期间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①流通业发展要上新台阶。2005年流通增加值要占地方生产总值的18%左右。②连锁经营较快发展,大中城市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占当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③批发市场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一批辐射力强的高级大型农产品和原材料等专业市场。④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发展一批实力强大的第三方物流业。高水平的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基地。⑤电子信息技术在流通业得到广泛应用。⑥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建立起与国际规则衔接的管理体制和规范有序的商场体系高度认识流通业现代化对珠三角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关乎经济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珠三角省逐步深刻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通业对制造业的约束作用将越来越大。因此,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和高速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必须使制造业和流通业协调发展。结合珠三角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要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一定要用先进的理念、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和科学的技术手段重塑流通业,用现代流通方式改组改造传统流通业,全面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流通产业的经济贡献与社会贡献。2006年,省政府出资400万,在全国最早系统研究全省“流通产业竞争力”,这一研究的重点,自然是在珠三角经济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的商业体制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之初就同时进行。1980年9月,省政府主导“三多一少”的商业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放开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大幅度放开自由买卖、自由议价的商品种类范围,完全废除国内商品流通的地域和批零层次的限制,为广东省的商业体制改革开了好头,定了基调。1978年,广州当时的芳村区放开塘鱼和蔬菜的价格,一时成为轰动全省全国的大新闻。与此同时,在珠三角最早放开物价,率先在广东形成市场价格体系。

      珠三角商贸流通业最早实现市场化管理。政府商贸流通业的主管部门最早转制为企业,成立商业总公司、物资总公司等。广东省政府从1979年起,就逐步建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从1982年起逐步把省、市、县的物资管理局,改组为物资总公司。这两项措施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的属性由产品变为商品,把政府对生产资料的职能,由调配改为贸易。
      小商品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在全国最先发韧。广州最早出现的高第街小商品市场、越华路灯光夜市等街边市场、自由市场形式,以后逐渐演化成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至今,珠三角发市场群继续发挥着巨大的集聚与辐射作用,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珠三角最早尝试零售业态创新。全中国各种“第一个”新型的零售业态,如超市、便利店、货仓式商场、百货店、购物中心等,无不首先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如广客隆、广州万客隆、广州友谊商店、广百百货、天河城等,都是同种业态的“排头兵”。

      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是现代商业管理模式的标志。在改革开放以前,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闻所未闻,我国最早的引进也是在珠三角。据考证,中国第一家实行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东莞美佳连锁超市,其第一间连锁门店于1990年12月26日在东莞的虎门镇开业。

      珠三角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在全国最先尝试“以市场换管理”。在此观念指导之下,深圳利用其特区优势,最先引进外资零售企业。总部设在美国的沃尔玛首先登陆深圳。其后,总部设在法国的家乐福又登陆东莞。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商业开始正式进入国内市场。尽管对“以市场换管理”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其历史作用不可否定。

      此外,珠三角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可圈可点的创举还有许多:比如,商办工业最早从行业管理体制转制剥离,最先试水市场经济,这些脱胎于原来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商办工业,积极推进面向市场的改革与转制,成为今日珠江三角洲强大加工业的雏形,奠定了珠三角加工业的原始基础。再如,珠三角国有资本最早从商贸流通这一竞争性领域退出,珠海市的国有资本在全国最早从商业领域全面退出。又如,在政府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以及国有资本退出的情况下,珠三角行业协会最先崭露头角取代政府实现行业管理,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东莞零售协会等,都是这一时间建立起来的生命力强大的卓有成效的行业协会。还有,珠三角的餐饮业最先贴近市场,贴近百姓的需求,造就了“食在广东”的优势。

      三、珠三角商贸流通业的不足与继续发展的着力点

      尽管珠三角商贸流通业三十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仍需看到目前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比如,珠三角商贸流通业的宏观管理相对缺位,商业发展目标不够明晰;在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醒得早、起得迟、动得慢”, 创新优势已经减弱;商业企业主业退化,采购人才严重流失;商贸流通业真正的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商贸流通市场缺乏垄断竞争;商贸企业“宁作鸡头,不作凤尾”,连锁经营率不高,商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珠三角商业资本失去扩张优势,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相对减弱,全国“吃广东粮,喝珠江水”的风光不再;粤商小富即安,失去改革锐气,创新动力不足,在全国大市场中的影响力严重下降;现代流通技术应用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等等。

      珠三角毕竟有着丰富的商业资源,比如广州开埠早,成市先,具有千年商都的传统;珠三角地区先富起来,消费水平高,需求旺,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幅大;经过三十年的积累,珠三角已经涌现出一批极具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珠三角毕竟具有商贸流体制改革理论先导,决策先行的优势,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只要克服固步自封,继续锐意改革创新,珠三角商贸流通企业必将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根据珠三角近年来零售业的发展,可以预测未来珠三角零售业将呈现以下趋势:零售业态更趋多样化并逐步走向规范化;新型零售业态进一步得以创新,多种业态混合经营现象将增长;企业发展趋向规模化、管理信息化;国有资本逐渐向民营资本转移,同时外资会迅速进入零售业领域;中西部与东部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性消费差距缩小;商品经营品牌自有化比重加大;连锁经营的规模、范围与比重将继续扩大。

珠三角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将逐步走上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有力推动珠三角商品流通业的发展。随着商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商品批发领域批发环节过于分散,进货渠道不稳定,经营行为不规范等现象将得以改善。在经营管理模式中,批发企业逐步纳入供应链体系之中,作为重要的供应链成员之一,使以大型批发商为主导的批发业,通过信息化、电子商务、规模化、园区化等新的经营方式,发挥着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珠三角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加快服务业发展阶段,工业和贸易基础雄厚,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国际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基地和高技术产品加工基地,确立了“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地位。配合珠三角丰富的物流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秩序不断规范,都将为珠三角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在生活性服务业得到较大发展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受到高度重视,为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开辟了新的蹊径,使得珠三角在发展现代物流业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重镇也都制定各自的城市物流发展,总共拥有物流企业近百家。《珠三角现代物流业“十五”计划》已经完成,2005年珠三角物流业增加值已达到27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达16.5%。但是,目前珠三角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说明物流成本的节约还有很大缩减的空间。“泛珠三角城市联盟”形成的大市场、大流通也将促进珠三角物流业的提升。珠三角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重型化工企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物流业已成为珠三角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预计在未来的10到20年里,物流的增长空间将非常广阔。

      现代信息技术在珠三角的商业经营管理中大量应用,基本做到快速准确的了解市场动态、客户的需求等信息,有效地实现从市场预测到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全过程的网络化信息处理,增强流通的直接性,大大扩展了流通的领域和范围,提高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快了资金、商品库存周转,提高了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是组织“大生产、大流通”低成本高效益的需要,也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

      电子商务在珠三角的商贸流通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将进一步改变传统流通格局和业务模式,使流通对生产活动的服务和组织功能增强。商贸流通企业实现信息化后,以信息流全程优化物流、资金流,高效整合现有电子商务资源,进行内外部业务流程再造,改善以往流通节奏慢,商品周转率低,流通成本高,市场信息不对称,运转效率低等制约流通业发展的问题,这将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提升与壮大。

      四、珠三角商贸流通业如何才能再铸辉煌

      1、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管理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要在我国流通业的市场规范体系下,出台支持商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制定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规划,相应政策与指导方针,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并作为配合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给予以重视和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快流通企业的战略性调整,重点培育全省大型商品流通企业,转变行政干预为后台服务,千方百计本着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提供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激励的务实作风上来;对现有流通企业进行转机建制,产权重组,建立流通业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所有权性质上,要建立起以国有商业企业为主导,民营商业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分工合作,多轨并行发展,竞争有序,开放式的商贸流通市场。

      2、遵守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加快城市战略联盟
      2005年广州以及珠三角的各个地级城市都制订了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应加快组织实施商业发展规划的步伐,根据各级城市产业特点与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业调整功能结构、网点布局和经营业态。鼓励城市商贸流通业的紧密的战略合作,帮助城市明确地认识工业流通与商业流通的有机结合,帮助处理好本地区物流系统模式和商业模式之间知识的协调关系,做好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合作与渗透,做到分门别类、突出重点的发展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加大产业集群带来经济效应,共同提高区域城市流通业的竞争力,带动全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区域性物流中心与批发园区,并建立相应的社会化区域服务体系。在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认清流通业结构性功能重复与相互依赖的关系,更要立身于战略规划的高度去关注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对现有资源有效整合和重新配置,以免无法各部门各自为政,投资分散,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规划商品市场体系,分层次有重点地发展二级城市流通业
      应加快研究制定市场准入条件,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使欠发达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工业、农业起到促进作用。在采用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操作原则,根据各市级城镇商业网点规划,健全和完善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科学合理地分配与安排城市商业资源,做到分层次、有重点的布局与发展商业网点。省政府应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资本市场推进流通企业的重组、兼并,提高国有流通企业盈利能力。要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改进招商引资政策,积极引进大型零售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商业业态创新,鼓励实施连锁经营,发展电子商务经营模式。

      4、推进新型流通组织发展,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
      加快多元化流通主体之间、不同区域流通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与上游生产企业和批发、零售与外贸等不同环节流通企业之间的重组、合并与联合,改变珠三角流通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营造新型的流通组织模式与大型流通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表明,连锁经营模式已成为零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普遍应用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起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因此,珠三角中小流通企业可通过加盟连锁、自由连锁等形式开展同业合作,发展“联合舰队”;另外,政府也要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拓展,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方式,在“圈牢本土地盘”同时,扩大经营规模,实施“走出去”扩张战略;同时,也要推动连锁经营向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提倡经营信息网络化的电子商务模式,做到实施集中管理,统一配送,以“规模、质量、速度”来提高企业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5、商业企业专注其核心业务,提高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珠三角的商贸流通企业不能陷入“多元化”经营的误区,也不能为了规避市场风险从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环节退出。目前某些商业企业过分依赖非核心业务如柜台或场地出租保持盈利,或放弃专业采购而使采购人才大量流失,不得不从总经销蜕变为总代理等等,这些做法都会极大地削弱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今后,珠三角企业应坚守其核心业务,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学会游泳,不断提高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积极开拓国内区域市场,大力发展区域贸易。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人们重新审视大国贸易。所谓大国贸易并非以外贸为主,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其贸易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国内区域之间的贸易占了绝对的优势。基于这种认识,珠三角商贸流通业必将及时调整战略,更加重视国内区域之间的贸易,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白,努力提高珠三角商贸流通业对国内市场的辐射力,使珠三角商贸流通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7、提高商业服务水平,为扩大内需做出更大贡献。
     “十七大”提出需求、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驱动经济发展,将需求驱动提到最重要的位置。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性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及时调整,突出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商业服务水平是商贸流通业永恒的主题,良好的商业服务则是刺激和吸引购买、促进消费的最有效的措施。商贸流通企业是拉动消费直接发力者,提高商业服水平则是直接拉动消费的最有效的着力点。具有优良商业传统与优势营商环境的珠三角商贸流通业,一定要在危机中寻求商机,为扩大内需做出更大贡献。

      8、培育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建立健全农村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业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体系,加快开通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进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造和逐步引入拍卖制等现代交易方式的同时,可发展以中心城市配送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区域市场和产地市场为支撑的新型农产品集散、交易与物流配送体系。据统计,珠三角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珠三角地区要通过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对农业物流的管理,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节约物流成本,增加农产品流通的附加值,增加产品销售利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农业企业、广大农民的收入。

      9、加快流通组织信息化建设,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经营模式

      要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重要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广和数字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标准为前提、以数据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为中小流通企业服务。进一步提高流通基础信息的规范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流通企业对信息增值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大型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挖掘系统的建设,提高流通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
鼓励、扶持重点民营企业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改造现代零售业态,探索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利用连锁店铺的有形网络,通过开办网上商店,拓展经营品种与业务范围,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模式,具体策略建议如下:
(1)推广以应用条型码、商品分类编码为主的数据标准化技术,如RFID在流通业的应用,以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为主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的现代配送技术。
(2)以建立网络化流通运营组织结构为目标,逐步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推动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
(3)加快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的信息化。

      10、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育,增强流通业的国际竞争力。

      流通业吸纳消化了大量社会新成长的劳动力和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的劳动力,流通业逐渐替代第二产业成为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和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推进流通现代化,必须具备熟悉现代化流通规则,深知WTO规则与承诺,并在WTO环境下能熟练应用国际商务和法律;熟悉现代流通业的管理理念、熟悉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流通方式,熟练掌握流通业,如POS、EOS、RFID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迎合流通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等的现代流通业人才。珠三角要想提升流通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要抓紧吸引,培养和造就一支熟悉现代流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体可通过高等院校、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与企业等多种渠道,实施进修、培养、考察等形式,提高流通人才的综合理论与专业知识水平;在流通人才管理上,可通过引入员工持股机制,提高员工忠诚度,增强流通营运活力。